第7节 化学史和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
单选题: 31简答题: 2总题量: 33
1
[单选题]
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
A.
识别
B.
认同
C.
发展
D.
模仿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
观察法
B.
文献法
C.
调查法
D.
讨论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
50%
B.
75%
C.
100%
D.
25%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下列关于自主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C.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D.
自主学习就是上自习课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
教学方法
B.
教学设计
C.
教学策略
D.
学习方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
A.
化学实验科学化
B.
化学实验清洁化
C.
化学实验微型化
D.
化学实验简便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建立氧化学说揭开了燃烧现象本质的化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舍勒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下列对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多重联系策略
B.
概念形成策略
C.
可视化策略
D.
练习一反馈策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以实验为基础
B.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C.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D.
强调掌握实验理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阿伏加德罗
D.
汤姆生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
A.
化学教材
B.
化学教学实践
C.
化学教师
D.
化学教学系统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1923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NaHCO3是(  )。
A.
两性化合物
B.
C.
D.
盐碱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
B.
直觉
C.
比较
D.
演绎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
三者均有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
演绎
B.
归纳
C.
分类
D.
类比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B.
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C.
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D.
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
A.
识别
B.
认同
C.
发展
D.
模仿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教师在讲授“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
B.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
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氨水,若实验过程中混合液的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
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
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加深,对初中部分知识掌握变好了。这种迁移现象是(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垂直迁移
D.
水平迁移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针对如何对待自己做过的化学题,刘老师引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同学们决定每个人都建立一个错题笔记本,做题不顺畅、掌握不牢固的题用黑色笔写到笔记本上,完全不会或者做错的题用红色笔写到笔记本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运用了(  )。
A.
最近发展区理论
B.
尝试错误理论
C.
图式理论
D.
感知规律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单选题]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反应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  )。
A.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C.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单选题]
某学生在学习了氯的化学性质后,根据氯和溴结构的相似性,来学习溴的化学性质,感到非常轻松。这种学习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类比法
C.
分类法
D.
归纳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单选题]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
A.
认识结构教学理论
B.
多元智能理论
C.
最优教学理论
D.
先行组织者理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单选题]
根据已有知识“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铯是碱金属元素”,由此可以推出“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
演绎
B.
归纳
C.
比较
D.
类比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单选题]
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
B.
直觉
C.
比较
D.
演绎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
A.
诊断功能
B.
调节功能
C.
教学功能
D.
选拔功能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单选题]
由苯(C6H6)和乙醇(C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
知识结构化策略
C.
联系一预测策略
D.
练习一反馈策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单选题]
某学生在进行“氯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
多重联系策略
B.
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
练习一反馈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单选题]
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
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
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
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31
[单选题]
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
类比
B.
演绎
C.
归纳
D.
分类
收藏
纠错
解析
32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公元前5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4种原质构成。公元前4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了人们长达2000多年。

素材2

1784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时,就已经能分解出11种单质:铜、铁、金、锡、银……1800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6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紧接着,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极少量的金属都可以检测到。

素材3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

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得不准确的9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6个空档;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未作答
2、

从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化学科学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未作答
3、

恩格斯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未作答
33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近30年的化学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乃至成人存在大量的化学错误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建立化学多重表征(即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表征障碍造成大量的化学学习困难,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此外由于许多化学实验难于用肉眼观察,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在现实的教学中难以操作,严重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材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学者积极开发计算机模型并广泛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运用。计算机模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体现,与其他物理介质的科学模型相比,在研究宏观、微观、复杂系统及其动态演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帮助学生丰富科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其合理的心智模型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深度的加工、建模技能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模型具有图形并茂的特点,对于一些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难以完成的实验,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很好地促进了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不可否认计算机模型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简约表征,通常不包含事物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全面掌握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素材3

计算机模型至今在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及模型极其有限。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及能力欠缺,对计算机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缺乏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模型操作的教师较少,能够修改或者自主设计计算机模型,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计算机模型教学的教师更少。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哪些问题?

未作答
2、

计算机模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有哪些?

未作答
3、

根据素材概括我国计算机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不足。并从教师方面,对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提出建议。

未作答
4、

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