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单选题: 27简答题: 69总题量: 96
1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
A.
设计教学目标
B.
设计教学媒体
C.
设计教学策略
D.
设计教学模式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
A.
过程与方法
B.
知识与技能
C.
知识与能力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的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紫色
B.
AgBr固体见光分解后,剩余固体呈银白色
C.
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后溶液几乎无色
D.
紫色石蕊溶液通人SO2,溶液最终变成无色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
A.
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
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
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科学而艺术地设计板书是化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板书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
A.
准确
B.
条理
C.
简洁
D.
用示意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关于化学课程目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最高要求
B.
化学课程目标描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C.
化学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D.
化学课程目标比课程内容标准更加详细和具体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
教学过程的规划
B.
教学内容的设计
C.
教学方法的实施
D.
教学方法的选择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A.
旧知导入
B.
实验导入
C.
问题导入
D.
直接导入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
谈话法
B.
演示法
C.
讨论法
D.
讲授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以下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
通过亲自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B.
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C.
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酸盐化学实验
D.
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某教师在学习苯的结构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说:“大家有分歧是允许的,最好能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A.
单向性
B.
双向性
C.
多向性
D.
成员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关于化学式计算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
讲授法
B.
精讲与变式练习
C.
自学
D.
练习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
教科书
B.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
人的全面发展
D.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
A.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强氧化性
B.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  )。
A.
演示法
B.
练习法
C.
启发法
D.
讲授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
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
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
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
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实验法
D.
探究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的现象,老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应当是(  )。
A.
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
B.
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在进行授课
C.
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
D.
设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练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  )。
A.
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
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
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
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  )。
A.
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
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
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
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化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
B.
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
C.
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
D.
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单选题]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依次是(  )。
A.
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B.
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C.
准备实验、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D.
熟悉教案、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单选题]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
A.
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B.
教师讲,学生听
C.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D.
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单选题]
在化学课堂上,刘老师经常运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这里刘老师主要运用的调控是(  )。
A.
课堂环境调控
B.
教学语言调控
C.
注意调控
D.
教学机智调控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单选题]
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是(  )。
A.
教学认知能力
B.
教学监控能力
C.
教学操作能力
D.
教学沟通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单选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
A.
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B.
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C.
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D.
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单选题]
“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
A.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B.
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
C.
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
D.
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防止气体倒吸”实验装置的改进。 图1是改进的“防止气体倒吸”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1装好装置。 第二步:实验操作及现象。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持续通入氨气,滴有酚酞的水层逐渐变红(无倒吸现象),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提取,浸入水层,大量无色的水溶液瞬间倒吸至干燥管球形部,水面随即回落,再将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倒吸立即停止,重复操作几次,现象十分明显。

素材2 下表是某地区中学学生、化学教师对“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作业存在问题”的调查统计。

根据上述素材,简要回答下述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素材1中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有哪些优点?

未作答
2、

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提出改进该地区新课程实施中作业现状的对策。

未作答
29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 下图是改进的“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图装配好装置。 第二步:止水夹夹在玻璃管和尖嘴管之间的乳胶管处。 第三步:拔掉橡胶塞,滴一滴酚酞于装满水的广口瓶里。 第四步:用镊子将黄豆大的金属钠(其质量约为0.5 g~0.6 g,产生的氢气体积为243 mL~292 mL)塞入橡胶塞的带玻璃管的孔里。 第五步:塞紧橡胶塞,再按图1连接好装置。 第六步:下推玻璃棒,将金属钠推入水里。酚酞水溶液立刻由无色变成红色.证明有NaOH生成。同时产生的气体将水压入可乐瓶。 第七步:钠与水反应结束后,观察刻度线,记录液面高度(即为产生氢气的体积)。打开止水夹,在石墨尖嘴处点燃产生的气体,有淡蓝色火焰,罩上干燥的小烧杯,可以检验产生的气体H2。

素材2 下表是某地区化学教师对“科学视野”栏目使用现状的调查统计。

注:A:将其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或在教师引领和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或在学生阅读时.组织问答、讨论等; B:仅安排一定时间由学生课内自主阅读; C:安排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D:不在意。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述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素材1中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有哪些优点?(写出4点)

未作答
2、

分析素材2,谈谈该地区化学教师对“科学视野”栏目使用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未作答
30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教学体态语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体态语有何作用?

未作答
2、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体态语有哪些?

未作答
31
[简答题]

下面是铝热反应的改进实验。

(1)实验用品:2g氧化铁和铝粉的混合物(质量比5:2)、氯酸钾、无水乙醇、粉笔l支、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带铁夹的铁架台、盛细沙的蒸发皿、磁铁、火柴、小刀。

(2)实验步骤

①用小刀在干粉笔上挖出宽约0.5 cm、深约0.3 cm的浅槽后,将粉笔浸泡于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②用镊子取出浸透乙醇的粉笔于玻璃片上,用药匙把2g混合好的铝热剂平铺在粉笔槽中,上面再铺少许氯酸钾。

③将盛药品的粉笔倾斜固定在铁夹上,并在下方放置盛细沙的蒸发皿。

④用火柴点燃粉笔,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未作答
2、

该改进实验在教学中有哪些优点?

未作答
32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化学教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未作答
2、

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未作答
3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不少化学教师做“口含玻璃管对包裹了过氧化钠的棉花吹气,棉花燃烧”的实验,从而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实验过程: (1)在一个500 mL的烧杯里粘一段蜡烛头,再倒放一只50 mL的小烧杯。小烧杯上放一片铁片,防止棉花燃烧把小烧杯烧裂,点燃蜡烛,把包了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在小烧杯上,用沉浮式气体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如图l所示),随着二氧化碳向大烧杯里注入,我们会看到燃烧的蜡烛首先熄灭,片刻后棉花燃烧起来。 (2)在大烧杯里也做如图1的准备,沉浮式气体发生器的配重盒里放入浓硫酸(如图2所示),让生成的二氧化碳气通过浓硫酸干燥后再注入大烧杯,我们会看到燃烧的蜡烛首先熄灭,而棉花不能燃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通过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实验成功(棉花燃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未作答
2、

试说明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未作答
34
[简答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未作答
2、

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未作答
3、

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未作答
35
[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中学课本中介绍了如下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 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图5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4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课本中实验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

未作答
2、

Ⅱ实验中,为了使反应进行的速率加快,需增加什么装置?

未作答
3、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时,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未作答
36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材2

《化学必修1》教材中书写离子方程式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有位青年教师在上课时基本上按下列四步进行讲述:

第1步实验:教师按照课本自己做一遍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第2步步骤:教师把教材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四个步骤照抄一遍,完成例题教学;

第3步练习:让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模仿练习几个离子方程式,往往有学生未按四个步骤规范有序地去完成离子方程式:

第4步小结:教师把本课内容重复性地做了一个小结。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你用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未作答
2、

请评价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并给出改进建议。

未作答
37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图3是改进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3装好装置。 第二步:分别向横口管中加入0.1 g KClO3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3mL浓盐酸,然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再在脱脂棉上滴加NaOH浓溶液至脱脂棉完全浸湿。 第三步:将已验纯的氢气点燃,并将其从横口处伸入管中,塞上橡皮塞。此时立即打开活塞,浓盐酸流入试管中,放出氯气。 第四步:明显地观测到火焰由黄色逐渐变成苍白色,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可以持续10—20S,待火焰熄灭,将连有氢气导管的活塞取出,再塞上无孔胶塞。

素材2 表1是某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的调查统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素材1中改进后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当火焰变小时,增加哪些措施会使火焰变大? (写出原因或者原理)

未作答
2、

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未作答
38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列举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4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未作答
2、

选择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未作答
39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创设的,适合学生主体并能够使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促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体的学习背景、情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教学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列举中学化学5种常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未作答
2、

教学情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未作答
40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化学技能。某教师在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基本上按下面四步进行:一是实验,照书做一遍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二是步骤,把书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四个步骤照抄一遍,完成例题教学;三是练习,模仿练习几个离子方程式(往往又未按四个步骤的要求,规范、有序地去完成离子方程式);四是小结。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低,学生“走神”“等待答案”等现象频现。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该教师在这一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这样教学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未作答
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未作答
41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从能否实现学生发展价值的角度分析,化学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化学知识解析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本体的获得),一种是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的认识功能和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培养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价值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教学,这种教学能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化学认识,是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了的教学。随着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关注。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与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的区别。

未作答
2、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未作答
42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改提出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并且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从实验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未作答
2、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应用时需遵循哪些原则?

未作答
3、

简述探究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片面认识?

未作答
43
[简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密闭的容器中发生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温使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大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充入氦气,平衡向左移动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转化率增大【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

未作答
2、

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未作答
3、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未作答
44
[简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B.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C.在常温常压下,2.24LSO2与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D.若由CH4与C2H4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个分子,其中氢原子数为4NA【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

未作答
2、

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未作答
3、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未作答
45
[简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______。

未作答
2、

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未作答
3、

如果这部分学生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没有错,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

未作答
46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

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

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未作答
3、

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4、

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未作答
5、

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未作答
47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乙酸”的部分内容: 二、乙酸

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 ℃,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冰醋酸,乙酸易溶于水。 1.乙酸的酸性 我们已经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但它的酸性强弱如何呢? 科学探究 1.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的暖瓶或水壶,以清除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2.设计一个实验,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我们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制备酯. 实验3—4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酸,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照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汽经导管通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如图3一16所示),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以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液体叫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乙酸乙酯是酯类物质中的一种。这种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入浓硫酸做催化剂.并加热。 酯化反应的产物是酯.一般由有机酸和醇脱水而成。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的香料,也可以用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针对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未作答
2、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试说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4、

设计教学过程。

未作答
5、

在乙醇和乙酸的反应中,浓H2SO4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未作答
48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片段:

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和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情况的监测、兰废的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都是当今化学工 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要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消除和控制污染以及研究污染物的存在、分布和转化规律.就需要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鉴定.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化学工作者芷承担着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

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的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土壤、水源的污染.需要经过多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两个霞要目的。化学在三废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工业上常利用它们与一些廉价易得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类型。

2.含氯、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 并请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

3.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在化学实验中如何防止可能造成的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污染。

我们可以设想。实施清洁生产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可以合理使用翻然资源.同时可以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罐的污染。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回答【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

未作答
2、

完成“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未作答
49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片段: 氧化剂和还原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即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例如,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这说明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之后,就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未作答
4、

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50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建议】①查阅资料: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 ②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部分 片段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甲烷的氧化反应 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 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 kJ热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 KMnO4和1 mL浓盐酸,然后迅速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1.你从实验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从所得实验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未作答
3、

写出科学探究的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式。

未作答
4、

由上述发生的反应类型是哪种,并说出其概念。

未作答
5、

给本节课设计一个导入方式。

未作答
51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片段:

硅是一 种亲氧元索,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的(这一点与碳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单质存在有所不同)。所以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而碳在地壳中主要形成石灰岩和碳酸盐等矿物,碳的氧化物CO2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通过光合作用,其中的碳元素又进入有机化合物的世界。

1.二氧化硅(SiO2)

SiO2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12%,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

SiO2晶体有多种晶型,其基本结构单元是如图4-2所示的四面体,每个Si周围结合4

石英晶体是结晶的二氧化硅,具有不同的晶型和色彩。石英中无色透叫的晶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沙子中含有小粒的石英晶体。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未作答
4、

回答【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未作答
5、

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52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的片段:

氯气的发现和确认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了研究,但他受当时流行的学说…一一燃素说(后来证明是错误的)的影响。未能确认这种气体的“庐山真面目”。后来的研究者又被当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切酸中舍有氧”的观点所束缚。认为舍勒制得的黄绿色气体是“氧化的盐酸”气——一一种氧化物。英国化学家戴维曾通过多种实验想把“氧化的盐酸”,中的“氧”夺取出来,但都未能实现。直到1810年,戴维以大量实验事实为根据,确认“氧化的盐酸”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中文译名曾为“绿气”,后改为“氯.气.”。

图4-14 瑞典化学家——舍勒(C. W..Seheele. 1742——1786)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氯气(Cl2)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与其他气体一样,氯气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称为液氯)和固态。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例如.钠、铁、铜等都能在氯气中燃烧:

氯气也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化合。

实验4-3

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H2与Cl2化合的产物HCl气体溶于水,就成为我们常用的盐酸。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

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

氨水的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观察现象。

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持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于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在常温下.将氯气通人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次氯酸钠(NaCIO)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并试用一些新型自来水消毒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设计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

未作答
53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部分内容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 min内由6 mol/L变成2 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 mol/(L.min)。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 mL,约5%的H20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 mol/L FeCl3

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的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未作答
3、

写出实验2—5的现象。

未作答
4、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未作答
5、

给本节课设计一个板书。

未作答
54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l中“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实验2-1】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材料二中“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未作答
2、

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未作答
55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一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未作答
2、

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56
[简答题]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略

【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组实验并讨论】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做简要介绍。

未作答
2、

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

未作答
57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酯化反应”的教学过程实录。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播放漫画】看漫画,喝醋能解酒。

【讲述】台州人以豪爽著称,经常以酒会友,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

【回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大家经过预习已经知道酸跟醇作用生成酯。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吧。

【活动与探究的讲述】实验的第一步是什么?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药品的添加顺序如何?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检查,以保证实验安全。

【讲述】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投影】【思考探究】反应中是乙醇中的C2H5O-取代了乙酸中-OH的位置,还是乙醇中的C2H5-取代了乙酸中H-的位置?

【讲述】生物学家们为了研究海豚或某类鱼的活动情况,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其身体某部位。同样在化学上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分子里,这种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例如将含18O醇与乙酸反应。反应后,18O在乙酸乙酯的位置。证明,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2H5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

【课后作业布置】绍兴女儿红非常有名,为什么酒越陈越香,同学们课后想一想?

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投影】

【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讲解】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投影思考】

 1.为什么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

 2.反应原理是什么?

 3.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4.盛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中的现象是什么?

 5.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回答】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

【讲述】用含18O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

【板书】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点。

未作答
2、

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原理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未作答
58
[简答题]

案例: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 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板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未作答
2、

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未作答
3、

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未作答
4、

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未作答
59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以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过程。

【导入】投影元素周期表,碳和硅元素被称为元素中的豪门二杰,碳统领了有机界,硅统领了地壳。展示岩石、“金镶玉”、泳帽、航天飞船、瓷房子的图片,指出硅元素构成的物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案自学、小组展示】学案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课导入、阅读理解、实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反馈练习、知识框图。结合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但不溶于水,根据化合价判断它有弱氧化性,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自学阅读。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自主完成二氧化硅的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小组互查,然后学生展示所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进行反馈矫正,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硅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个别同学认为二氧化硅和水反应。

【交流与反馈】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硅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试剂,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做实验,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们根本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教学中的展示、交流、反馈几个环节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硅的性质的教学,学生先交流然后展示,对展示中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还有关于硅酸的制备,学生交流、实验、再学习,然后教师反馈强化。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现象。

【总结】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总结。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该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

未作答
2、

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未作答
3、

谈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未作答
60
[简答题]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课堂教学片段。【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学习氯离子的检验。【板书】氯离子(Cl-)的检验。【提问】氯离子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呢?【学生1】加入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学生2】加入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之后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老师】哪位同学说的正确呢?我们请他们陈述一下各自的理由,请设计方案,证明推断。【学生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表2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

【老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学生2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解释氯离子和硝酸银可以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根和硝酸银也可以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碳酸银可以溶解,而氯化银不溶解。从而证明氯化银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干扰离子碳酸根。【老师】我们都知道自来水里面有消毒剂,含有氯离子,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蒸馏水和自来水对比。检验一下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

未作答
2、

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3个方面作答)

未作答
3、

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

未作答
61
[简答题]

案例:

【胶体的课堂导入】教师上课用PPT展示图片,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丁达尔现象),三角洲的形成(胶体的凝聚),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胶)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什么吗?这些物质是怎么形成的吗?”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觉得特别有意思,已经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接着说:“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胶体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上面的那些疑问就可以迎刃而解。”

【原电池的课堂导入】教师说:“首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满载着精铜矿砂的‘阿纳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漏水了。

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漏水呢?是货轮和其他船只相撞了,还是触及了水底的暗礁?都不是,是钢制船体因腐蚀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和船上所装的货物——精铜矿砂有关。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就可解释这个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什么是课堂导入?

未作答
2、

教师课堂行为中,课堂导入要遵循哪些原则?

未作答
3、

现代中学化学课堂导入类型主要有哪些?材料中的教师分别采用的是哪种导入类型?

未作答
62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略

【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组实验并讨论】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做简要介绍。

未作答
2、

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

未作答
63
[简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的部分教学过程片段。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试分析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未作答
2、

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结合案例举例说明。

未作答
64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身体出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环节二:探究实验。使用电源、导线、小灯泡及金属片进行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环节三:根据以上环节,引出电解质。

环节四:多媒体动画演示NaCl晶体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环节五:总结概括,理解电离过程的实质,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上述教学过程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未作答
2、

试分析教学环节四的教学价值。

未作答
3、

以该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哪些。

未作答
65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Fe3+和Fe2+的相互转化”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展示】苹果 【对比实验】榨苹果汁——不加维生素C和加一片维生素C 现象:不加Ve的那杯很快变成棕黄色,加Vc的那杯较好地保持了苹果本色。 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往往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二价铁和三价铁相互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缤纷色彩。 Fe3+的检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列举该教学片段中的探究要素。

未作答
2、

该教学片段有哪些值得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未作答
3、

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未作答
66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酚的物理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同学讨论。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苯酚应该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

(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学生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学生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未作答
2、

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未作答
3、

由上述教学过程,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

未作答
4、

试说明实验教学的意义。

未作答
67
[简答题]

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纽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人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未作答
2、

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未作答
3、

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未作答
68
[简答题]

案例: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

未作答
2、

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未作答
3、

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

未作答
69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过程实录。 【新课导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能否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预知理论产率极低的情况下.就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探索性实验等。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阅读课本第44页实验2—7,回答有关问题。

【合作探究】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板书】三、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发生,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就要讨论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46页 师:带领学生探究 A.建筑物定向爆破问题: B煤的燃烧条件问题。 原煤含S量:要求<2%,否则SO2排放浓度会偏高; 原煤粒度:要求≤40 mm,且越均匀越好,但不能使用粉煤; 炉膛:耐高温: 烟囱抽力要求有大于20%的富余能力,氧气要适当充足.等等。 必要时查阅资料。 【课堂小结】 i.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限度。 ii.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化学反应向有益的方向尽可能多、快地进行。 【布置作业】 根据上述教学案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未作答
2、

化学课堂上经常采用演示来完成教学,其构成要素及基本的类型有哪些?

未作答
3、

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时,有哪些基本要求?

未作答
70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 【学生】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视频】播放水果电池充电 【提示】这个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着能量的产生,有的转化为热能,有的转化为光能,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呢? 【板书】一、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原电池究竟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今天让我们走上科学的探索之路,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实验。 【实验】我们一起看以下四组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是将锌片放入硫酸溶液中;第二个实验是将铜片放入硫酸溶液;第三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第四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接触放入硫酸溶液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大家就各个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生1】第一个实验锌片放入硫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了氢气。 【生2】第二个实验铜片放入硫酸溶液无气泡产生,是因为铜不活泼,不能置换出氢气。 【生3】第三个实验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氢气,铜不活泼,不能置换出氢气。 【生4】第四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接触放入硫酸溶液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没有气泡产生,应该是铜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生5】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那么实验中有Cu2+,溶液应该变为蓝色,但是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所以应该是锌与硫酸发生反应。 【老师】学生对前三个实验的解释很正确,那么对于第四个实验,有学生说是锌与硫酸发生反应。那么为什么在铜片上产生了气泡,而不是在锌片。 【学生讨论】因为锌把电子转移到铜片上。 【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 【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如果是溶液传递的,电子应该可以传递到铜的表面的,第三个实验应该铜片表面会产生气泡。 【讲述】如果有电子的移动就应该会有电流,那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灯泡。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电流的产生原理。 【多媒体展示】Cu-Zn原电池闭合状态下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模拟与实验4相似.并展示Cu片、Zn片上得失电子的反应式。 【讲述】在这个装置中锌片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的H+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气,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 【过渡】原电池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那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怎样的呢?(改变实验的一个因子)

【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①电极材料:同种电极与不同种电极;②电解质溶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③通络:闭合回路的形成。暗示以此确定设计实验的探究方向。 【讲解】上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那么,原电池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也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探究一】电极的探究 【探究二】电路的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总结汇报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 【板书】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并指出他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亮点。

未作答
2、

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好的化学课堂导入的要求是什么?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课堂中实验探究的基本教学思路。

未作答
71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酯化反应”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播放漫画】看漫画,喝醋能解酒。 【讲述】台州人以豪爽著称,经常以酒会友,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 【回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大家经过预习已经知道酸跟醇作用生成酯。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吧。 【活动与探究的讲述】实验的第一步是什么?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药品的添加顺序如何?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检查,以保证实验安全。 【讲述】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投影】

【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讲解】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投影思考】

【过渡】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回答】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

【讲述】用含180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0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 【板书】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点。

未作答
2、

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原理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未作答
72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l,写出元素周期表1一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一4变到一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未作答
2、

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未作答
7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谱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摩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化学1》(必修)第1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部分内容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用米、厘米等来计量长度;用千克、毫克等来计量质量;等等。同样,人们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离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把l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仅仅学习了《化学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等知识。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国家一般要求。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教学重难点。

未作答
3、

完成教学过程简案(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74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片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75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片段节选: 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我们再看以下反应:

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物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又如.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未作答
2、

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4、

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板书。

未作答
76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硫和氮的氧化物”呈现的内容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

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CaSO4·2H2O)

和芒硝(Na2SO4·10H2O)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天然硫的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药的发明和利用等。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实验4—7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试管里保留1/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闻到什么气味?

实验中,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辫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一个可逆反应,

学与问

品红溶液滴入亚硫酸溶液后,为什么会褪色?加热时又显红色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硫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也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生成硫酸,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硫酸。

材料三高中化学《化学l》教材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第一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说明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未作答
4、

对本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5、

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足量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未作答
77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l》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片段节选: 氧化剂和还原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即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例如,对于下列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2、浓硫酸、HNO3、KMn04、FeCl3等;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CO。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例如,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这说明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之后。就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未作答
4、

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78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l》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l》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舍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0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第61页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未作答
3、

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4、

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人。

未作答
5、

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未作答
79
[简答题]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苯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

用的意义,了解苯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

《化学2》(必修)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该版本教材《化学2》(必修)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部分内容。

二、苯

苯是l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首先发现的。与乙烯一样,苯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在今天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应用广泛。

苯通常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为5.5 ℃,沸点为80.1℃:如用冰冷却.可凝成无色晶体。

苯的分子式是C6H6,它是一种环状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式为:

实验3—1

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苯和其他烃一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生明亮并带有浓烟的火焰,你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实验3—1表明。苯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发生反应,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对苯进一步研究表明,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其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所以,也常用

来表示苯分子。苯的化学性质与烯烃有很大差别。

1.苯的取代反应

在FeBr3催化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所取代,生成溴苯。溴苯是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液体。

在浓硫酸作用下.苯在50~60℃还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苯的加成反应

苯虽然不具有像烯烃一样典型的碳碳双键,但在特定条件下,仍能发生加成反应。在镍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苯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含有一个苯环结构的化合物,如甲苯、二甲苯等,都可以发生上述类似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为本课设计教学过程。

未作答
4、

为本课设计教学板书。

未作答
80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严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某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部分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ol/(L·min)。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3

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未作答
3、

写出实验2—5的现象。

未作答
4、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未作答
5、

给本节课设计一个板书。

未作答
81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l—10),观察现象二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未作答
2、

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82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1))(必修)第2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部分内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也叫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在厨房里你常常能找到这两种物质。

图3-12向碳酸钠(左),碳酸氢钠(右)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 (各约1.5g); 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②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 mL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③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④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化学1》“从实验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国家一般要求。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选择教学方法。

未作答
3、

设计教学过程。

未作答
8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的内容标准为“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关于“化学实验探究”的内容标准为“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一节为“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设计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目标: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备。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等)、500mL烧杯。方式:最好先独立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相互讨论和观摩,或请教师指导。设计及记录: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完化学l,具有氧化还原、金属活泼性强弱、电子流动等知识,对“电”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科书中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未作答
2、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片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84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标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标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部分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者放热:有些反应是吸热反应,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实验2—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2-2】将约20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2-3】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mL2mol/L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慢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用教学流程图简要表示本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未作答
4、

简述【实验2—2】中的实验现象。

未作答
85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l》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片段节选: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我们再看以下反应:

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物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又如,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未作答
2、

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4、

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板书。

未作答
86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氯气的漂白性”。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试验4-4

试验4-5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片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87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硫和氮的氧化物”呈现的内容: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04·10H2O)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天然硫的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药的发明和利用等。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实验4—7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试管里保留1/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闻到什么气味?

实验中,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辫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

学与问

品红溶液滴入亚硫酸溶液后.为什么会褪色?加热时又显红色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硫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也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生成硫酸,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硫酸。

三氧化硫与碱性氧化物或碱反应时生成硫酸盐。

材料三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第一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说明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未作答
4、

对本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5、

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足量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未作答
88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l》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第61页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未作答
3、

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4、

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未作答
89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标准: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部分内容: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元素周期律表现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在周期表中给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区。如图4一13所示,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例如: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相同。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所以,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以后,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和性质,并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科学家依据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元素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新元素的发现,以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由于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镓等。半导体器件的研制正是开始于锗,后来发展到研制与它同族的硅。又如,通常农药所含有的氟、氯、硫、磷、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如由含砷的有机物发展成对人畜毒性较低的含磷有机物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及其变化、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铁和金属材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请完成材料二所示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未作答
2、

完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过程。

未作答
90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钢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1》(必修)第2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部分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也叫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在厨房里你常常能找到这两种物质。

【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各约1g):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②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③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④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化学1》“从实验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变化”等知识。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国家一般要求。请完成材料二所示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选择教学方法。

未作答
3、

设计教学过程。

未作答
91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钢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教科书“铝与铝合金”的呈现内容

认识铝及其化合物

【交流·研讨】已经学过钠、镁、铁等金属单质的知识,这些金属在性质上具有相似之处。

讨论:

 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的哪些性质有关?

铝(aluminium)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660.4℃,沸点2467℃,密度2.70g/cm3,约为钢的1/3,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和金。

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它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金属铝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能阻止内部的金属继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铝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

实验l用镊子夹住一小团脱脂棉,蘸上一些铝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并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是四层,把内层“纸漏斗”取出,在底部留个孔,用水湿润,再把另一个“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有细沙的蒸发皿,把5g烘干的三氧化二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插入一个镁条,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金属铝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

这个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因此金属铝可用于制造燃烧弹、信号弹、火箭助推器等。

金属铝在高温条件下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的反应为:

这个反应称为铝热反应,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铝热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常用于焊接钢轨等,这种焊接不用电源,而且焊接速度快、设备简易,适于野外作业。此外,在工业上,也利用铝热反应焊接大截面的钢材料。

与铁、镁等金属相似的是,金属铝能与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与它们不同的是,它还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化学》第4章第2节(铝金属材料)

材料三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化学科学、元素与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元素等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在实验2铝热反应实验中,简述“纸漏斗”上面加入少量氯酸钾的原因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材料二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流程图形式)(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92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教材《化学1》“硫和氮的氧化物”呈现的内容。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O4·10H2O)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天然硫的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药的发明和利用等。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 化碳。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实验4-7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试管里保留l/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闻到什么气味?

实验中,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辫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 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一个可逆反应,用“⇋”表示。

材料三教材《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未作答
2、

写出本课第一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3、

说明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未作答
4、

对本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未作答
5、

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足量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未作答
9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化学实验”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的部分内容:  三、氯离子的检验 氯气能与很多金属反应生成盐,其中大多数盐能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对于可溶性氯化物中的氯离子,可以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 【实验2-9】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于氯离子的检验,学生已有哪些认识,具备哪些能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难点是什么?

未作答
2、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94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物质的量”的内容标准: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的部分内容:  三、物质的浓度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溶液,因此要用到表示浓度的物理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这样一个物理量,它是以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的。但是,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取用溶液时,一般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是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所决定的。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1.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8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

【例题2】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可以先通过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根据nb=cb·V,求得NaOH的物质的量。然后通过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根据m=n·M,求得NaOH的质量。 【解】500mL0.1mol/L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c(NaOH)·V(NaOH) =0.1mol/L×0.5L =0.05mol  0.05molNaOH的质量为: M(NaOH)=n(NaOH)·M(NaOH) =0.05mol×40g/mol =2g 答:需要NaOH的质量是2g 材料三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及其变化”“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等知识。 请完成材料二所示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2、

完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设计过程。

未作答
95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标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标准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部分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者放热;有些反应是吸热反应,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实验2—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未作答
2、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作答
3、

用教学流程图简要表示本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未作答
4、

简述【实验2-2】中的实验现象。

未作答
96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未作答
2、

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