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理教学设计
简答题: 33总题量: 33
1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试题和错误的解答过程。 题目:A,B两块平行带电金属板,A板带负电,B板带正电,并与大地相连接,P为两板间一点。若将一块玻璃板插入A,B两板间,则P点电势将怎样变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此题检测了学生所学哪些知识点?

未作答
2、

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未作答
3、

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未作答
2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及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动量守恒定律。

未作答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未作答
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曲线的运动”一节的基本实验“观察红蜡块的运动”。将一端封闭、长约1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红蜡做的小圆柱体R。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皮胶塞塞紧(图5.1-9甲)。 将玻璃管倒置(图乙),蜡块R沿玻璃管上升。如果在玻璃管旁边竖立一个米尺,可以看到,除了开始的一小段外.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再次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在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紧贴着黑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图丙)。以黑板为参照物观察蜡块的运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此实验在本节课中的作用。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

未作答
4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导体的电阻”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导体的电阻”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如图2.6-3,a,b、c、d是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a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b与a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a材料不同。

图中四段导体是串联的,每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用电压表分别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它们的电阻之比。 比较a、6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长度之比;比较a、c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横截面积之比:比较a,d的电阻是否相等。这样就可以得出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可以获得多组实验数据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恒定电流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导体的电阻公式。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导体的电阻”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5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的实验。 如图3.4—2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下端,橡皮条的长度为GE。 在图乙中,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作用力F1、F,橡皮条伸长,小圆环处于0点。这时它受到橡皮条对它向上的拉力FO。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D点(图丙)。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材所述“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O点”的实验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未作答
6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静电场’’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节的内容如下:

图1.9—1计算粒子到达另一个极板时的速度 图1.9-3带电粒子的偏转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库仑定律、电势差等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规律。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7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光的粒子性”一节的“观察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 演示 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图17.2—1),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材所述“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未作答
8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弹力”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材关于“弹力”一节的实验如下: 如图3.2—2,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按压两镜之间的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图3.2—3弹簧发生形变后对小车有弹力的作用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弹力的定义;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弹力”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9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欧姆定律”一节的“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的实验。 演示 如图2.3—1.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量A两端的电压。图中虚线框内是一个能提供可变电压的电路(其原理将在以后讨论,在此暂不涉及),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得到关于导体A的几组电压、电流数据。随后换用另一个导体B代替A进行实验,又用电压表测量以得到关于导体B的多组电压、电流数据。 请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A、R的U-I图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材所述“换用另一个导体B代替A进行实验,又可以得到关于导体B的多组电压、电流数据”的实验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未作答
10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交变电流的要求是: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象描述交变电流。 材料二下面是人教版3—2第五章第l节“交变电流”的教材内容片段。 交流电的产生:教学用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是一种交变电流。

图5.1—3是交变发电机的示意图。为了清楚,图中只画出了一砸线圈。线圈的AB边连在金属滑环K上,CD边连在滑环L上,导体做的两个电刷E、F分别压在两个滑环上,线圈在转动时可以通过滑环和电刷保持与外电路的连接。 图5.1—3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 假定线圈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如图5.1—3甲至丁。我们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图5.1—3中,在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 2.在线圈由丙转到丁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 3.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 4.大致画出通过电流表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E经过负载流向F的电流记为正。反之为负。在横坐标上标出线圈到达甲、乙、丙、丁几个位置时对应的时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交变电流”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11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楞次定律”一节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实验。 在第2节图4.2—2的实验中,我们通过磁铁跟闭合导体回路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插入闭合线圈时,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抽出时,线圈内

现在重复这个实验,不过这次不是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而是用草图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以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议在纸上画出几个类似图4.3一1的草图,分别标出不同情况下磁铁的N、S极,磁铁的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要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表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图4.3—2所示。条形磁铁在线圈内的运动,无非是N极或S极插入,N极或S极抽出这四种情况,因此,可以认为他的记录是完整的,没有遗漏。

图4.3-2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任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材中“丁图设置条形磁铁S极抽出”的实验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未作答
12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光的干涉”的要求是:“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 材料二下面是“光的干涉”一节中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 如图13.3—2,让一束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S1和S2的挡板上,两狭缝相距很近。如果光是一种波.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发生干涉现象。

13.3—2杨氏双缝干涉的示意图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光的干涉图样的特点是什么?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光的干涉”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13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磁生电”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电磁场的相关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所给内容,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14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物理某版本教材“单摆”一节中“单摆是否是简谐运动”的探究实验。 演示: 如图11.4-2.细线下悬挂一个除去了柱塞的注射器,注射器向下喷出细细的一束墨水。沿着与摆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匀速拖动一张白纸,白纸上的墨迹便画出振动图像(x-t图像)。 注射器的摆动是不是简谐运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15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3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光的粒子性”一节中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光电效应现象。

未作答
16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如图10。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什么是光的衍射现象。

未作答
2、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未作答
17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8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一节中的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该节的主要知识点。

未作答
2、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简单介绍该知识点。

未作答
18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自感”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自感”一节中关于“实验与探究:观察开关断开时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自感现象。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与探究:观察开关断开时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19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高中物理某教材“光的偏振”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3.6—2甲所示,让阳光或灯光通过偏振片P,在P的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偏振片是透明的,只是透射光暗了一些。 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偏振片P.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吗? 在偏振片P的后面再放置另一个偏振片Q(图乙),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偏振片Q,观察通过两块偏振片的透射光的强度变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教材所述“在偏振片P的后面再放置另一个偏振片Q”的实验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或教学思路。

未作答
20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标准为:“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内容如下。 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时,所用仪器的俯视图如图18.2—2所示、R是被铅块包围的α粒子源,它发射的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F上。M是一个带有荧光屏s的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被散射的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 通过放大镜观察散光就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向某一方向散射的α粒子数。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

当仅粒子打到金箔上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作用,一些α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的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原子的结构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

未作答
2、

结合所给材料,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

未作答
21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高中物理某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变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未作答
22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楞次定律”的内容标准为:“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理解楞次定律。”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的“楞次定律”一节关于“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的关系”的实验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感应电流的产生等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楞次定律”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

未作答
23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关于“电场电场强度”一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9所示。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24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超重与失重”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材中关于“超重与失重”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相关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超重与失重现象。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25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面是高中物理某教材“重力势能”一节中关于物体沿不同路径下落时重力做功的实验示意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重力势能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未作答
2、

基于以上实验,设计一个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未作答
26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标准为: “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磁生电”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电磁场的相关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所给内容,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27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8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向心加速度”一节的思考与讨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向心加速度。

未作答
28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内容标准为:“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两个点电荷间互相作用的规律。体会探究库仑定律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静电场的相关知识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在上述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特殊的实验方法?请列举至少两个用到这种方法的其他实验。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距离、电荷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29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5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写出电容C与极板的正对面积s、极板距离d的关系式。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30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9是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磁振荡”一节中产生电磁振荡的演示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电磁振荡现象。

未作答
31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标准为:“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实验背后蕴含的物理规律。”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相关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未作答
32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10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节中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介绍阿伏加德罗常数。

未作答
2、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如何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

未作答
33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抛体运动”的要求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材料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三节“抛体运动规律”内容节选如下。 参考案例一 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装配如图5.3—2所示的装置。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每次都使钢球在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钢球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就是一定的。设法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位置。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直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多个位置,连起来就得到了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如果小球能够碰到笔尖,就说明位置找对了。

参考案例二 如图5.3—3,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 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 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少。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

参考案例三 用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数码照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拍摄十几帧至几十帧,可以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桌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如果用数学课上画数学函数的方格黑板做背景,就可以根据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上画出小球的轨迹。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研究抛体运动的方法。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设计(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