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简答题: 21总题量: 21
1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题目: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为: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l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问是否会发生撞车事故? 解: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2。

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80m>160m,所以两车不相撞。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未作答
2、

指出该生解题中的错误之处,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

未作答
3、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该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未作答
2
[简答题]

案例:

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让一张纸与一个小钢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处开始自由下落。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先落地。

教师:对,这就是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再与小球一起由静止开始从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几乎同时下落。

教师: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时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一张纸摊开时小得多。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让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开始同时下落,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同时下落。

教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该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未作答
2、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

未作答
3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

未作答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其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思路与方法。

未作答
4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教师讲授“牛顿第一定律”一课导入部分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个定律从人类开始有这个意识到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要经过许多人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今天这堂课让我们重踏科学家的历史之路来探索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从而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有人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呢,你们认为哪个正确?

学生甲:我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通过用手移动书的实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仅通过书上的科学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学生乙是正确的,我们的错误思维是由于大家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甲:老师,我还是不能理解,现实中找不到绝对光滑的平面,因此这个结论是无法证明的。

学生乙:这个理论都已经存在好几百年了,你还想推翻啊。

(同学们哈哈大笑……)

教师:大家记住,学生甲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乙的回答正确。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评述该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未作答
2、

指出同学甲、乙的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未作答
3、

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未作答
5
[简答题]

案例: 下面是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片段。 教师:大家看教材(图9),思考一个问题——乘电梯时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身体很不舒服。 教师:这种不舒服就是因为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造成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失重和超重。 学生:嗯。 教师: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在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学生:静止、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弹簧秤示数都基本上不变。 教师: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时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会。突然上升时会变大,突然下降时会变小。 教师: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重力在突然上升时会变大,突然下降时会变小。 教师: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所学的牛顿定律来定量地分析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牛顿定律列方程。 教师: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超重和失重。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这个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未作答
2、

针对这个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新的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

未作答
6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未作答
2、

给出习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未作答
7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此道题检测了学生的哪些知识点。

未作答
2、

给出这道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未作答
8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指出此道题检测了学生的哪些知识点。

未作答
2、

指出该学生的错误原因,并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未作答
9
[简答题]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未作答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未作答
3、

针对该学生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未作答
10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教材电势能和电势一节中关于静电力做功的教学实验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11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某教材“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节中“静电屏蔽”的演示实验。 演示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但不接触,箔片是否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如图1.7—6,用金属网把验电器罩起来,再使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观察箔片是否张开。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12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某教材“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节中“静电屏蔽”的演示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13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动能定理”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动能动能定理”一节内容如下:在得到动能的表达式E=

可以写成W=Ek2-Ek1,其中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已经做完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未作答
2、

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未作答
14
[简答题]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重力势能的一节中关于物体沿不同路径下落时重力做的功的实验示意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重力势能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未作答
2、

基于以上实验,设计一个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未作答
15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已学过静电场的知识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在上述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特殊的实验方法?请列举至少两个用到这种方法的其他实验。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距离、电荷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16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高中物理某教材中“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16.1-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B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说明上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未作答
17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导体的电阻”的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会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材料二高中物理教科书“导体的电阻”一节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下: 实验

如图2.6—3,a、b、c、d是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a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b与a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a材料不同。 图中四段导体是串联的,每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用电压表分别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它们的电阻之比。 比较a、b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长度之比;比较a、c的电阻之比与它们的横截面积之比;比较a、d的电阻是否相等。这样就可以得出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可以获得多组实验数据以得到等可靠的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已学过欧姆定律及电学基础知识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电阻定律的内容。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要求包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未作答
18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某教材“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节中“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参考案例一 如图7.6—1,由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小车运动的距离可以由纸带测出。改变重物的质量或者改变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牵引力做的功。

参考案例二 如图7.6—2。使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第二次、第三次……操作时分别改用2根、3根……同样的橡皮筋,并使小车从同样的位置被弹出。那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一定是第一次的2倍、3倍……测出小车被弹出后的速度,能够找到牵引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未作答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未作答
19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要求是: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理解楞次定律。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版教科书:“楞次定律”一节关于“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的关系”的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 在第2节图4.2—2的实验中。我们通过磁铁跟闭合导体回路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插入闭合线圈时,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抽出时,线圈内磁通量减少。 现在重复这个实验,不过这次不是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而是用草图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以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议在纸上画出几个类似图4.3—1的草图,分别标出不同情况下磁铁的N、S极,磁极的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要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表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感应电流的产生等知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楞次定律”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

未作答
20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下图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磁振荡”一节中产生电磁振荡的电路图。 演示 把线圈、电容器、电流表、电源和单刀双掷开关照图14.2—1连成电路。 先把开关置于电源一边,为电容器充电;稍后再把开关置于线圈另一边,使电容器通过线圈放电。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电磁振荡现象。

未作答
21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磁生电”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与探究 探究1 如图1—6所示.将导轨、可移动导体AB放置在磁场中,并和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注意在下列情况下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1)让导体AB与磁场保持相对静止。 (2)让导体AB平行于磁感线运动(与导轨不分离)。 (3)让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与导轨不分离)。 探究2 如图1—7所示.将螺线管与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把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注意观察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电磁场的相关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所给内容,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