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类案例
简答题: 18不定项: 19总题量: 37
1
[简答题]

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9号车司机赵某下井与维修工修理9号车。凌晨1时多,经试车仍不能正常运行。赵某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见12号车司机王某在拉完9车矿石之后因感冒头晕在计量室休息。王某得知赵某的车未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某,这时约是凌晨2时。当赵某拉完第7车矿石后,看到车上温度表显示温度已达到170℃,便驾车到E水平的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不到10min后,大约凌晨4时40分,再次启动车后,发现发动机右后角下面着火,赵某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跑到5号车范某处,两人各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但火还是灭不掉。赵某又跑到一工区找灭火器,一工区值班员许某说“灭火器是空的”。5时20分,许某在帮助灭火过程中,向矿调度室调度员夏某作了电话汇报。赵某随后找了两个水桶与13号车司机刘某、5号车司机范某提水去灭火。因火势很大,用水灭火也不起作用。赵某又跑到1118维修硐室内找灭火器但未找到,赵某就让硐室内的岳某向计量室打电话(但未打通)。尔后,赵某又返回现场试图让铲运机铲断水管用水灭火,但因铲运机司机不在而未成。这时,赵某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感到头痛无力,便摸着巷道走到了1150中段休息片刻后乘罐车出井,约7时到达地面,再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卡车着火时,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C公司六队值班长孔某在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就跑到6号道。一会儿,6号道也进来烟后,孔某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当时有人提出硬冲F斜坡道,孔某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好多人不听制止跑往F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通风井处而脱险。在事故中死亡的17人中,A公司第二工程处10人,B公司4人,C公司2人,D公司1人。经调查确认,这是一起由于12号运矿卡车油管接口存在渗漏现象,发动机工作时间长,排气管温度过高,渗漏的油经长时间高温烘烤在启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再启动车时因磁力开关触点或启动机搭线产生火花点燃可燃气体,燃烧中油箱油管内压力增大形成断裂,油料泄漏遇明火燃烧后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包括C0、S02、N02、N0、C02、橡胶细颗粒等),致使17人中毒窒息死亡、2人重伤的火灾事故。主要原因是:

(1)井下运输安全管理不严,车辆检查维修质量达不到安全要求,埋下火灾隐患。9号车司机赵某与12号车司机王某违反规定私自换车,使12号车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发动机周围温度过高。而且该车检查、维修质量差,油管接口渗油,因而埋下了火灾隐患。此外,司机操作不当引发火灾,不立即报警,延误灭火时机。司机赵某发现卡车温度表显示温度达到170℃的警戒温度后,未按停车不熄火、用叶轮扇风冷却的操作规定,而是停车熄火,在温度没有降到安全界限的情况下再次启动,因电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形成火灾。起火后,赵某没有立即报告,在数次试图灭火不成的情况下又离开现场出井。也没有向任何部门报告,延误了灭火的时机。

(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火灾发生时人员撤离无人指挥。一工区主管设备副主任王某违反拖车时设备主任必须到现场指挥的规定,在家中电话同意上一班值班班长安排当班值班长干拖车的工作。事故发生时值班员不在现场,人员撤离工作无人指挥,致使一部分作业人员盲目进入火灾区。

(3)未按规定制定和实施矿井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防火安全措施不落实。现已查明,1998年以后矿井没有依法制订和实施过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防灭火安全措施达不到要求,井下巷道安全标志设置不符合规定。火灾发生时,矿调度室没有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对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的撤离缺乏有效的指挥和调度。井下通信联络不畅通,多处灭火器材不能使用,事故地点附近无消防栓和其他消防设施,地面消防车因外部尺寸过大进不了井筒,待拆卸了梯子后才入井灭火。

(4)外包工程施工队未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承包该矿工程的4个施工队安全管理松懈,没有严格按照矿山安全法规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缺乏应急和安全撤离等应有的知识.部分作业人员因选择了错误的避灾路线而伤亡。

(5)该公司领导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重视不够,对事故隐患的整改和查处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管理不严,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一个原因。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编制应急预案时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未作答
2、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是什么?

未作答
3、

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有哪些?

未作答
2
[简答题]

某日,某矿山近百人分4个组下井作业:1个组到采矿工作面采矿,2个组掘进切眼,另外1个组去采矿面回风巷回收铁棚。回收组的几个人在8时左右到达工作地点开始进行回收作业,完成任务后往外走时,突然听到巨响感觉出事了,他们根据冲击波方向判断是矿工作面发生了瓦斯爆炸,立即报告调度室。调度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救护队、医院、矿领导及有关人员,组成抢险救灾领导小组,派救护队进人采矿工作面进行抢救。救护队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先后发现28名遇难人员尸体。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考虑救护队已非常疲劳,且遇难的29人中有28人已找到,因此决定次日上午让救护队员休息下午再继续寻找另1名遇难者。次日中午12时,安排救护队到413工作面寻找另1名遇难者的同时,又安排25人到采矿工作面外采区进风巷清理维修,为寻找另1名遇难人员做准备。当救护队和维修作业人员还未到达作业地点时灾区发生了第2次爆炸,走在前面的21人当场死亡、5人受伤。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具体到这起事故主要聘请哪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未作答
2、

这起事故是由2次事故组成的,第1次是在生产作业时发生的事故,第2次是在抢险救灾事故过程中发生的事故,2次事故的性质不同。是否应该按2次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主要教训是什么?

未作答
3、

调查组应该由哪些部门参加?

未作答
4、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列出413工作面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

未作答
3
[简答题]

某乡镇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该矿多名职工打电话向当地矿山安全监察办事处反映,矿山安全监察办事处十分重视,决定派出监督检查人员对该矿山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在事先给该矿矿长打电话通知时,矿长当即表示:“我们是乡镇矿,只听县政府的话,你们是管国家大矿的,管不着我们。请你们最好别来,来了我们也不接待。”当矿山安全督察办事处的检查人员来到该矿时,发现该矿除两个传达室的老工人外,其他人都没了踪影,矿长办公室的门也紧锁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只好跟县政府联系。在县政府的过问下,该矿矿长才露了面,并命令工人回来上班。但矿长依然很不情愿,当检查人员向其询问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时,矿长要么闭口不说,要么东拉西扯。检查人员提出看看其有无账目检查安全生产全投人情况时。矿长以会计不在为由拒不提供有关账目。同时,该矿长还授意有关人员“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就是不能说实话”。由于矿长的阻挠,使这次检查进行得非常艰难。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要分析事件性质。

未作答
2、

从国家相关法律剖析事件案情,指出违法点。

未作答
3、

提出事件责任追究的建议。

未作答
4、

对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有哪些?

未作答
4
[简答题]

某日22时左右,某钻井队在天然气矿井施工起钻过程中,因违章作业未能按规定保证泥浆灌注量和循环时间,导致钻井溢流,发生井涌。钻井人员未能及时发现溢流等井涌征兆,井涌迅速转为井喷。钻井队队长迅速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关井措施,但由于回压阀被违规卸摔,井喷无法控制。由于井场设备价值数千万元,钻井队队长未敢下令点火,立即向有关上级公司报告井喷事故,但没有请示点火。公司应急中心主任即率队从A市出发前往事故现场。由于喷出的天然气中富含有毒气体H2S,井喷半小时后钻井队人员开始撤离,并派出2名员工通知井口附近村民紧急疏散,但大多数已经熟睡的村民并没有被他们的呼喊声惊醒,该2名员工也不幸中毒身亡。井喷1小时20分钟左右,钻井队队长派人回井场关闭了柴油机、泥浆泵和发电机等,对井场实施警戒,并向A市政府部门报告事故情况.A市政府立即通报事故所在县政府。而此时离事故地点1km远的当地镇政府却仍未接到钻井队的电话通报。次日11时左右,钻井队接到上级点火指示。而之前公司应急中心主任在途中时就有人向其建议点火,到达镇上后在知道已有人员中毒伤亡的情况下既未做出点火决定,也没有指派专人查看现场点火时机。直到12时30分左右,钻井队某队员意外发现井口停喷,气体从放喷管线喷出,队长才开始组织点火准备。14时左右,派人核实后于16时左右点火成功,险情得到初步控制。第三天上午10时,数百名公安干警、武警组成的几个搜救组进入了井场附近的村庄展开全面搜救,发现大量死亡人员。事后,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报道。一农妇见到慰问领导就哭道:“我家的牛死了”!某村干部叹息道,要是村里有一个高音喇叭,也不致死那么多人啊!还有些人就是不听劝,不肯离开,有的还回去锁门,拦也拦不住!一村民心有余悸地说,他家离井场也就50m,自己是因为和钻井队以前的一个队长比较熟,曾在闲谈时无意中听说过那气有毒,才拼命地跑了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地某政府官员说,事故1个多小时后,当地政府即组织了数十人的先遣队,派出警车、救护车鸣警笛,沿公路往返行驶,用扩音器呼叫周围山上居住的群众转移。但由于正值深夜,灾区交通通信不便,现场有毒气体浓度太高,虽经多种努力,仍难保证灾区群众全部得到转移。并坦言:“别说老百姓,连我们也不知这竟是一个大毒气筒。”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结合本案例,如何建立高风险企业与当地政府的互动应急机制?

未作答
2、

该案例在应急决策和现场应急工作的连续性方面暴露出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未作答
3、

请分析该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

未作答
4、

针对此事故专项应急救援演练编制演练方案时应包括哪几个部分?

未作答
5
[简答题]

某矿调度室接立井井底操作室岗位工陈某汇报,立井井筒突然掉冰,将正在进入罐笼(上罐)的李某、冯某、杨某、何某砸伤。18时55分医生及救援人员人井,19时32分将伤员救出并送至医院进行救治。经医院抢救,李某死亡、冯某和何某重伤。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针对该类事故提出防范措施。

未作答
3、

根据上述材料中的事故总结教训并写出你的感想。

未作答
6
[简答题]

一矿掘进二队在8809尾巷施工,跟班队长周某和工长杜某到达工作面后,发现巷道顶板压力大,有网包。周某组织工人处理网包,周某让工长杜某用综掘机截割头挑起网包,自己则用钻杆将活矸捅漏。随后又让魏某、张某去抬锚索钻准备补打锚索。此时,巷道顶板突然冒落将魏某和正在补打帮锚杆的穆某埋压致死。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事故的原因。

未作答
2、

请根据以上材料总结教训。

未作答
3、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出针对类似事故的防范措施。

未作答
7
[简答题]

某矿电工董某到带式输送机开关处关闭进风660V分路开关,计划更换开关。在既没有锁开关也没有挂停电牌的情况下,就又回到进风顺槽设备列车处工作。14点左右,另一组检修人员在研究皮带头后发现皮带短,对接不上,就送电至回柱机,将正在更换接线盒的电工董某电伤致死。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请说明从业人员能从该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未作答
3、

针对此事故提出防范措施。

未作答
8
[简答题]

某公司开拓队在15108高抽巷上。零点班长岳某安排李某、刘某负责在茬岩进行打锚杆和进度眼作业。茬岩留有4米多的空顶,在没有设临时支柱的情况下,李某和刘某空顶下拉钻机和管路,做打锚杆前的准备工作,期间顶板突然出现离层,掉落一块岩石将二人埋压致死。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矿山事故发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请总结该起事故的教训。

未作答
3、

根据材料总结针对该起事故的防范措施。

未作答
9
[简答题]

某矿分区回风立井施工的矿建工程第二项目部71队零点班,当班出勤14人。跟班副队长任某对当班人员做了具体分工并安排当班任务:爆破、出矸、平底、脱模、打混凝土。凌晨1时50分井下爆破后,跟班副队长任某、当班安监员(兼瓦检工)岳某等6人开始下井扫盘,处理井帮危岩,处理完毕后于凌晨2时35分开始出矸、平底。凌晨4时30分左右时已出矸平底13罐。由于抓岩机有一片叶片插销脱落,班长吴某(死者)、安全员王某(伤者)、张某、周某4人蹲在靠风筒帮位置开始安装插销及抓岩机叶片。约5时,一块2.2m×2.2m×0.6m的大块矸石从距底板1.2m高处片帮落下,将正在安装抓岩机叶片插销的吴某、张某、王某压在石头下。在一旁的周某立即联系跟班副队长任某、技术员陈某等人组织抢救。先将王某救出送往医院,随后抢救吴某。由于压在吴某身上的矸石较大、较重,技术员陈某安排人员用液压千斤顶支起矸石救出吴某,立即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死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矿山事故发生原因。

未作答
2、

请总结该起事故的教训。

未作答
3、

根据材料总结针对该起事故的防范措施。

未作答
10
[简答题]

安装准备工区在7工作面材料巷施工,中班正常安装面溜及后路运输。根据现场情况副工区长王某安排15人后路运输,其中第3部单提绞车由绞车司机赵某负责开车、上把勾职工刘某负责把勾、下把勾周某、张某两人负责把勾。

18点30分左右,下把勾职工周某将17号空平板车连好后,就准备向外出车。下把勾张某负责将把勾信号发出后,绞车开启。绞车开启后,由于速度较快,瞬间平板车掉道,掉道后碰倒一旁的下把勾工周某,从而造成此起事故。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简要分析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请总结此次事故带来的教训。

未作答
3、

针对此次事故提出合适的防治措施。

未作答
11
[简答题]

某日8时40分。新疆某金属矿井下发生较大火灾和瓦斯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8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490万元。该矿建设规模为9×104t/a,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结果为自燃煤层。事故发生在早上6点多,井口信号工看见风井主扇抽出黑烟,就打电话报告了矿长,10min后矿长到达井口,查看情况后通知井下撤人。7时,井下所有人员全部升井。7时30分,为探明井下情况,矿长等3人入井查看,查明火区位置后,8时整升井。8时30分,矿长带人入井灭火时发生爆炸,井下滞留8人未能升井。事故调查后发现,金属矿安全管理决策层职责重叠,现场管理混乱。相关图纸不能反映井下实际情况,矿井没有绘制瓦斯巡回检查路线图,没有建立完善的防火墙管理档案。新入职的人员,未经入井培训,便直接下井作业。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未作答
2、

请拟定此类事故的防范措施。

未作答
3、

简述防火墙位置的选择原则。

未作答
4、

简述金属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未作答
12
[简答题]

某矿停产检修,根据检修计划安排,由供电车间负责对井下中央变电所三、四段母线进行检修。8时左右,供电车间技术员王某、班长董某和李某、张某、郑某5名人员到达工作现场后,他们首先由班长传达安全措施并签字,接着与各采掘变电所联系,把电源接在一、二母线上,对个别分路开关进行停电、验电、悬挂接地线和警示牌。然后与地面变电所联系停掉井下三、四路进线电源,对线路进行验、放电。此时,300号联络柜内二、三段母线联刀闸处于分用状态,技术员王某在该开关柜前悬挂了写有“有电,此柜不能检修”的警戒牌,在开关柜后用粉笔写下了相同的警示语,在做完各项准备工作后,李某主动去了300号联络柜后门,在对开关进行清理时,左手不慎触到联络刀闸的静触点,高压电流将其击倒。11时左右送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于当晚22时左右不幸死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原因。

未作答
2、

请根据此事故总结教训。

未作答
3、

提出针对此类事故的防治措施。

未作答
13
[简答题]

刘某(组长)在接到任务后带领张某(事故本人)等6人在高档普采工作面进行采矿作业。中午13时30分左右,由于工作面倾斜大,顶板破碎,前移支架支护空顶时顶板垮塌,为了让工作面整齐,在支架前移时必须将顶板垮塌部分用棚板填实再升起支架。刘某安排张某往顶板垮落处填棚板,张某站在溜槽上,背向岩壁往上填棚板。此时,从顶板垮落处掉下一块400mm×200mm×150mm矸石把张某击倒,其头部碰在溜槽上。刘某组织人员及时将张某护送出井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导致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根据此次事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未作答
3、

请总结并提出此次事故的教训和感想。

未作答
14
[简答题]

某铁矿为采选联合企业,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竖井开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开采规模为年产原矿330×104t,服务年限为30年,最终产品为铁精粉。矿山附属有日处理10000t原矿的选矿厂和终期库容4500×104m3、坝高196m的尾矿库。该矿于2008年8月着手开展安全标准化系统创建工作。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该矿依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AQ2007.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AQ2007.2)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尾矿库实施指南》(AQ2007.4)的规定,先后完成了骨干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评估、安全标准化系统策划和制度(记录)文件起草等工作。2009年12月18日,该矿以红头文件正式发布了上述制度文件,并规定自即日起执行。2010年6月10日至12日,该矿实施了安全标准化系统自评,并形成自评报告,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自评为二级。2010年7月,该矿聘请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某安全评价机构对其安全标准化系统实施外部评价。评价机构现场评价发现:①尾矿库坝面有纵向裂缝,坝端无截水沟,山坡雨水冲刷坝肩。②部分采场顶板有发生大面积冒落的可能。③实测部分巷道和采场风量、风速、风质不能满足安全规程规定等。最终,评价机构在评价报告中给出该矿安全标准化等级为三级。2010年8月,该矿向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提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三级企业的认定申请。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简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未作答
2、

该铁矿在安全标准化评审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未作答
3、

简述标准化企业考评程序。

未作答
4、

该铁矿在安全标准化评审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未作答
15
[简答题]

某施工单位中标承建一矿井的风井井筒及井下相关巷道工程。井筒净直径5.5m,全深450m。根据该井筒地质检查钻孔所提供的地质资料表明:井筒穿越的岩层多数为厚层泥岩,其中夹杂少量薄层砂质泥岩。井筒在深205~230m穿过两条落差小于5m的断层,断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预计涌水量4m3/h。该风井井筒工业广场地面较平坦。资料表明该地区历史最高洪水位为+501.5m,最近10年最高洪水位为+500.5m。施工单位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了井筒的施工组织设计.其中井筒的防治水方案如下:

(1)考虑到预计涌水量较小,井筒施工排水采用了风动潜水泵加吊桶排水。

(2)为防止地面洪水,井筒临时锁口标高按高于近10年的最高洪水位考虑,确定为+500.6m。施工期间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1:井筒施工到井深160m时突遇断层出水,涌水量达40m3/h,发生了淹井事故。事件2:巷道施工期间钻孔探水时,由于钻孔设施问题和操作使用不当,发生了突水事故,影响了工期。事件3: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恰逢雨季连续暴雨,加之附近山洪暴发,导致工业广场积水,水位高度达到+500.8m,致使积水迅速超过井口灌入矿井,发生了淹井事故,所幸井下人员及时撤离,未造成伤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施工单位井筒施工组织设计防治水方案存在哪些问题?说明正确的做法。

未作答
2、

井筒施工期间突遇断层发生淹井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未作答
3、

巷道钻孔探水钻进前.该钻孔应安装哪些设施?如遇钻孔内水压过大,应采取哪些安全技术措施?

未作答
4、

矿井工业广场积水灌入矿井,所发生的淹井事故是否可定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事故?说明理由。

未作答
16
[简答题]

2000年7月9日4时40分,某矿井下发生一起运矿卡车失火事故,死亡17人、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机械化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多风机并串联微正压通风系统。目前矿区有2个主要回采中段:1250中段和1150中段。1250中段回采1218分段,1150中段回采1138分段。1250中段的1198分段和1150中段的1118分段目前正在开拓之中。此次事故发生地点在1138~1118分段的斜坡道岔口处。12号运矿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值班长孔某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就跑到6号道。待6号道也进烟后,孔某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孔某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多人不听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FV1通风井处而脱险。经调查确认,由于12号运矿卡车油管接口存在渗漏现象,发动机工作时间长,排气管温度过高,渗漏的油经长时间高温烘烤在启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再启动车时,因磁力开关触点或启动机搭线产生火花点燃可燃气体,燃烧中的油箱油管内压力增大造成断裂,油料泄漏,遇明火燃烧酿成火灾事故。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分析该起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

未作答
2、

编制应急预案时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未作答
3、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是什么?

未作答
4、

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有哪些?

未作答
17
[简答题]

某铁矿338中段的李某等2个员工在338东采场边(采场采空区长约11m、宽约8.5m、高约8m)排位,巷道边帮(高巷底约2.5m高)冒落一块大石头(约长0.9m、宽0.5m、厚0.3m左右)把李某压在下面,另一人受轻伤,轻伤者见自己一人施救不了,就跑到314中段叫人。坑内打钻工彭某等3人知道后立即赶到事发地点救人,刚开始搬石头时巷道边帮又冒落一块大石头(约长0.8m、宽0.8m、厚0.7m左右),造成4人受伤。之后经组织救援,把伤员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其中3名伤者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名伤者,经诊断为轻伤。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简要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

未作答
2、

根据材料总结事故教训并提出防治措施。

未作答
18
[简答题]

某采矿工程采用地下巷道开采,开采前经过调查,该岩层的硬度高、岩性稳定。该矿山采用药壶爆破方式爆破井巷,并在开采过程中,在井巷内实施永久性支撑。井巷内配置一支作业队伍进行焊接作业,焊接作业用电采用临时用电设施。为保证安全生产,该矿山企业要求在实施危险性作业时获得许可证书方可作业。2018年10月8日,矿井采掘班3名出渣人员入井至254中段西部回风巷掘进面进行出渣作业。晚23点20分,巷道左壁一块约1.3m×1.28m×0.25m的石头突然滑落,将正在装岩作业的装岩机手谭某从身后砸压,致使其头部被挤压在石头和装岩机之间,导致其头部开放性颅骨骨折,当场死亡。经过调查,发现事故的直接原因为巷道左壁一块不易发现的片帮(重约1t)突然滑落。间接原因为:采矿作业顺序不合理,导致井巷顶部松动;作业人员松石处理经验不足,没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性的片帮浮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能力不够。该井巷作业区为生产采空区,经过检查发现该采空区顶板发生局部冒落事故,并且临近采掘工作面有淋水现象,该矿山企业据此对生产采空区进行安全评价并采用崩落法进行处理。矿山企业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职业病危害防治为基础,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绩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要求企业的新入厂(矿)从业人员上岗前应通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学时和内容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为保证岗位达标,要求作业人员掌握本岗位安全职责、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案例背景,为防止冒顶片帮事故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

未作答
2、

判断该采空区的安全级别,简述采用崩落法处理生产采空区时应注意的事项。

未作答
3、

指出案例背景中需要获得哪些作业许可方可实施作业?

未作答
4、

补充案例背景中为保证岗位达标,作业人员还应掌握哪些知识?

未作答
19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上述事实,露天开采应遵循()的开采顺序。
A.
自下而上
B.
自上而下
C.
自中间向两边
D.
自两边向中间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过程中的“三违”现象是指()。
A.
违章指挥
B.
违章作业
C.
违反劳动纪律
D.
违反相关法律
E.
违规建设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该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A.
丧葬抚恤费
B.
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C.
停产减产损失
D.
抢救费
E.
医疗费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对事故损失判断,该事故等级为()。
A.
特别重大事故
B.
重大事故
C.
较大事故
D.
一般事故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符合()条件。
A.
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B.
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C.
必须有相应的资质
D.
必须是事故调查方面的专家
E.
参加过事故调查工作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不定项]

某采石厂开采地点距国道大桥16.7m,1987年采矿由村办企业转为乡镇企业,王某某承包经营该厂,破碎车间由李某某承包并作为负责人兼安全员。1989年7月,由于该采石厂在出事故地点的开采处已经形成明显伞檐,王某某发现李某某在原开采点和出事地点两处之间进行开采,就通知李某某停采,李某某拒不执行,王某某认为李某已承包,没有强行制止。1989年8月中旬在出事地点发生过1次坍塌事故(没有伤人),出现了明显的事故预兆,王某某再次指出出事地点不安全,让李某某转移到别处开采,但李某某不听指挥继续开采。1989年8月29日1下午上班后,李某某将18名生产人员安排在此处从下部掏采。16时15分进行爆破后,在未检查清理爆破现场的情况下,李某某就令工人开始生产作业,此时工地左上方伞檐岩中一块弧长22.5m,约50m3的岩石突然脱落,造成10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余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事故调查“四不放过”原则包括()。
A.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B.
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C.
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D.
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E.
受害群众未得到赔偿不放过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该起事故的责任单位是()。
A.
A企业
B.
甲所在班组
C.
调度室
D.
铲装车维修班
E.
1150工作面所在工区值班班组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起事故等级为()。
A.
轻微事故
B.
一般事故
C.
较大事故
D.
重大事故
E.
特别重大事故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导致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甲的铲装车出现故障
B.
甲使用乙的铲装车
C.
甲将乙的铲装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
D.
乙的铲装车油管漏油,甲再次启动时引燃发动机周围的可燃气体
E.
丁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该起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的燃烧产物有()。
A.
CO
B.
N2
C.
CO2
D.
H20
E.
NH3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甲在铲装作业时佩戴和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有()。
A.
电绝缘鞋
B.
安全帽
C.
防护镜
D.
便携式矿灯
E.
防尘口罩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配套法规,关于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
可以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负责A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C.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
D.
可以委托取得相应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负责A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E.
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
收藏
纠错
解析
31
[不定项]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到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在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的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A企业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A.
改变开拓方式
B.
改变采矿方法
C.
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D.
针对此类事故组织应急演练
E.
排查治理铲装车的火灾隐患
收藏
纠错
解析
32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A铁矿盲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A.
A类火灾
B.
B类火灾
C.
C类火灾
D.
D类火灾
E.
E类火灾
收藏
纠错
解析
33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在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进行切割与焊接作业,应办理的许可手续是()。
A.
受限空间作业许可
B.
带电作业许可
C.
动火作业许可
D.
高温作业许可
E.
潮湿作业许可
收藏
纠错
解析
34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以上场景中所列出的数据,该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万元。
A.
9523
B.
12575
C.
14425
D.
15005
E.
15010
收藏
纠错
解析
35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针对该起事故的调查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可由国务院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B.
可由A铁矿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其所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C.
由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组织调查
D.
事故调查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E.
事故调查应有A铁矿员工或A铁矿工会参加
收藏
纠错
解析
36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
A.
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不够
B.
事故报告与救援不及时
C.
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D.
未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E.
未按规定办理安全生产行证许可
收藏
纠错
解析
37
[不定项]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事故情况,A铁矿的应急管理工作应改进的方面包括()。
A.
矿井火灾等事故的应急预案方面
B.
下井作业人员配备自救设备方面
C.
用文件的形式授权矿长乙全权处理矿井火灾事故方面
D.
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方面
E.
矿井通信系统及安全标志标识方面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