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1日 23时20分,F钢铁公司转炉停炉检修结束后,该厂设备作业长指挥测试氧枪,不到2min的时间,约1685 m3氧气从氧枪喷出后被吸入烟道排除,飘移近3000 m到达烟道风机处。23时30分,检修烟道风机的1名钳工衣服被溅上气焊火花,全身工作服迅速燃烧,配合该钳工作业的工人随即用灭火器向其身上喷洒干粉。火被扑灭后,将其拽出风机并送往医院。因大面积烧伤,经抢救无效,该钳工于4月12日2时50分死亡。
原因分析:①标准状况下空气及氧气的密度分别为1.295g/L、1.429g/L。
由于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氧气团在微风气象条件下,不易与大气均匀混合,沿地面飘移300 m后,使该钳工处于氧气团包围之中。②处于氧气团的作业钳工的工作服属于可燃物质,遇到高温气焊火花点燃,即猛烈燃烧。将钳工严重烧伤致死。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的规定,说明烟道风机检修作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原因。
针对该企业现状,提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建议。
根据《安全生产法》,简述F钢铁公司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
F钢铁公司是否应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如是,说明该企业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如否,说明理由。
总部位于A省的L钢铁集团公司在B省有甲、乙、丙三家下属企业。为加强和规范应急管理工作, L钢铁集团公司委托某咨询公司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咨询公司通过调查、分析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完成了应急救援预案起草工作,提交到L钢铁集团公司会议上进行评审。评审时, L钢铁集团公司领导的意见如下:①L钢铁集团公司和甲、乙、丙三家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组织指挥结构上应保持一致:②L钢铁集团公司有自己的职工医院和消防队,应急救援时伤员救治要依靠职工医院,抢险力量队伍要依靠集团公司消防队;③周边居民安全疏散,应由集团公司通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并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④应急救援预案中因部分内容涉及集团公司商业秘密,因此,应急救援预案不对企业全体员工和外界公开,只传达到各企业中层以上干部:⑤应急救援预案要报A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近期。L钢铁集团公司完成了一套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计划。该计划设计的演练内容如下:①打开液氨储罐阀门,将液氨排到储罐的围堰内;②参演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关闭阀门,将围堰内的液氨进行安全处置;③救出模拟中毒人员。
2018年3月6日,L钢铁集团公司在甲企业进行了应急救援实战演练,演练地点设在甲企业的液氨储罐区。为保障参演人员、控制人员和观摩人员的安全,L钢铁集团公司事先调来乙企业全部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爆型无线对讲机和监测仪器,同时调来L钢铁集团公司消防队所有的水罐车、泡沫车和职工医院的救护车辆。演练从10时开始,按照事先制定的演练计划进行;10时20分氨气扩散到厂区外,由于演练前未组织周边群众撤离,扩散的氨气导致2名群众中毒;10时30分,抢救完中毒群众后,演练继续按计划进行。
指出应急救援预案评审时,L钢铁集团公司领导意见中的不妥之处,说明正确的做法。
指出本案例的应急救援演练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案例,简述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简要写出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2009年9月18日18时50分左右,A铁厂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轻度中毒,直接经济损失170余万元。
2009年9月18日10时5分,A铁厂高炉休风。11时,甲班开始检修,当班烧结工(又称炉前工)没有按规程要求关闭煤气阀门和打开煤气放散阀即进行了作业。16时,乙班班长李某安排2名烧结工在东烧结平台配合机修工焊接阀盖密封箱体漏水点和盖板。18时25分,高炉恢复送风。18时50分左右。在未经确认是否具备输送煤气条件和采取其他相关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开始向东烧结机输送煤气。而郭某等4人仍在东烧结机平台下密封阀盖箱体内检修作业。由于高炉煤气输送到东烧结机的管道阀门未关闭,放散阀也未打开,煤气通过管道进入烧结密封阀盖箱体内,正在检修作业的3人(包括郭某在内)中毒死亡,1人因临近箱体入口处轻微中毒得以生还。当发现煤气阀门未关闭,另有1名员工前往关闭煤气管道阀门时中毒身亡。
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安全职责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