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一化工厂,占地面积为12.9公顷,企业有员工140人,主要为周边村庄百姓。2010年5月14日9时,磺化车间一班次操作工王某和李某按照投料比例加入氯磺酸至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和滴加硝基苯后,由于蒸气压力不够,当班没有进行升温操作;下一班次同样没有进行升温操作。其中,王某于5月14日刚来到工厂工作,且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15日8时另一班次操作人员接班,10时开始对反应釜进行升温,持续2h。15日20时,该车间一班次操作工王某和李某接班后检查反应釜温度为120°C,继续采取保温措施,16日5时送样化验,发现反应釜中硝基苯含量大于6%(正常值为小于0.1%),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5月15日21时只有生产车间主任巡视了工人到岗情况。16日7时45分左右。磺化釜回流片式冷凝器搪瓷破裂,钢板被盐酸腐蚀穿孔后,造成片式冷凝器循环冷却水进入磺化釜,与氯磺酸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氯化氢和三氧化硫,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引起冲料和爆炸。当场造成王某死亡。2人失踪,2人受伤。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该起事故属于什么事故?应如何成立事故调查组?
试分析该化工厂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有什么义务?
压力容器安全生产技术的要求有哪些?
某年某月某日下午13时过后,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1只400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就把阀门卸下,仍没有残液和余气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再将环氧乙烷钢瓶底部的一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有“滋滋”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下午15时20分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伤者立即被送到市一院、二院进行救治,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公安消防部门接报后立即派出7辆消防车、43名官兵赶赴现场,投入扑救抢险工作。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
事故调查组为查清事故原因,专门派出人员到发生爆炸的环氧乙烷钢瓶的产权单位及最近一次充装环氧乙烷的单位进行了调查。市安委会还专门委托某市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2位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2位专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到现场进行了数次勘查,并对现场钢瓶残片上的结垢物进行了仪器分析测定,提出了专家意见。
(1)直接原因
①某钢瓶检验站站长违章指挥,在确认气瓶内存在残液的情况下,指挥工人松开底部易熔座塞泄放瓶内环氧乙烷气体,且明知环氧乙烷气体为易燃易爆气体,却听之任之,未采取任何措施,导致环氧乙烷气体大量泄放,因环氧乙烷气体比空气重,沉浮于地面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最终酿成爆炸事故。
②工人无知操作,3名职工在清理地烘炉时,由于对环氧乙烷气体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缺乏了解,在存在环氧乙烷和空气混合气体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铁锹清理煤渣,因摩擦、碰撞等原因,导致了混合气体的爆炸。
(2)间接原因
①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介质处理时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对现场操作工人安全培训和教育不到位。
②专职安全员未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管不力。
③该检验站挂靠的主管部门对安全工作不闻不问,疏于管理,从而使该站安全工作无人过问。
④该站未按国家标准(GB 12135—1999)关于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条件的规定,到公安消防部门报审,单位安全“三同时”不到位,从而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
⑤市有关专项安全监察的职能部门,虽能按国家规范标准核发证照,但缺乏日常的监察力度。所在区、乡对该站安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安全管理疏漏。
(3)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意见:
①该钢瓶检验站站长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建议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该钢瓶检验站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对事故的发生负主要管理责任,建议开除公职处理。
③该站专职安全员安全管理不到位,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建议质监部门吊销其气瓶检验员资格证书,不准再从事气瓶充装、检测、管理工作。
④该区燃料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区物资局对挂靠的单位安全工作不闻不问,疏于管理,区燃料公司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建议给予公司法定代表人行政记过处分;区物资局对下属单位的安全管理监督指导不力。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建议给予原物资局副局长、现经贸局副局长行政警告处分。
⑤市质监局对钢瓶检验站虽在核发和换发许可证过程中按国家规范标准进行,但平时缺乏日常的安全监察,应对该起事故负一定责任,建议市质监局向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并立即报请省质监局吊销钢瓶检测站检验许可证。
⑥区政府、乡政府疏于管理,应对该起事故负一定责任,建议区政府向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⑦导致事故的3名职工无知操作,是这起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鉴于3人已死亡,不再予以追究。
根据以上场景,提出该起事故的整改措施。
F发电厂有2×1000MW机组,发电厂占地面积为3000m2。燃煤由码头卸下后,经皮带引桥由带式输送机输送到储煤场,再经带式输送机送到磨煤机磨成煤粉,煤粉送至锅炉喷煤器,由喷煤器喷到炉膛内,煤粉燃烧后的烟气经除尘系统进入脱硫脱硝系统,脱硫脱硝工艺需用液氨、盐酸和氢氧化钠等。F发电厂有容积为1000m3的助燃柴油储罐2个,储存的柴油密度为820kg/m3,闪点为60℃。发电机的冷却方式为水一氢一氢,氢气以2.0MPa压力、经直径100mm管道输送到发电机。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为1025t/h。过热器出口压力为17.15MPa。F发电厂现存原材料有:燃煤30×104t,柴油1200t,浓度大于99%的液氨16t,压力为15MPa的氮气储罐20个,每个40L,压力为3.2MPa的氢气储罐7个,每个容量10m3。为确保安全生产,F发电厂于2012年7月16日至20日进行了全厂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发现:在储煤场堆场的铲车司机无证上岗。作业人员未戴安全帽。皮带引桥内的电缆有破损,皮带引桥地面存有大量煤尘。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F发电厂厂长责成安全生产职能部门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
针对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指出进入磨煤机检修时应配备的防护设备及用品,并说明其作用。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指出F发电厂现存材料中的化学品及其类别。
说明F发电厂脱硫脱硝系统液氨泄漏时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2011年8月5日,G炼油企业污水车间要将污水提升泵房隔油池中的污水抽到集水池中,污水车间主任甲在安排抽水作业时,因抽水用潜水泵要临时用电,于是联系电工班派电工到污水提升泵房拉临时电缆,并按要求申办了临时用电许可。5日15时,电工班安排2名电工至污水提升泵房为潜水泵接电,污水车间在未对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未制订具体作业方案的情况下,安排乙、丙、丁、戊将2台潜水泵下到隔油池内,并启动潜水泵开始抽水。6日9时,乙、丙、丁、戊继续进行抽水作业。10时,污水车间主任甲到作业现场检查。发现使用刀式开关和明接线。但未向乙、丙、丁、戊指出现场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只要求大家注意安全后就离开了现场。11时20分,乙等发现2台潜水泵出水管不出水,遂拉下了刀式开关去吃午饭。13时,当地气温达到35°C。乙等吃完饭后,到抽水作业现场准备继续抽水,乙合上潜水泵的刀闸式开关后,发现潜水泵还是不工作,于是提拉电缆。将潜水泵从隔油池中往上提。由于电缆受力,又未拉下刀闸式开关,导致电缆与潜水泵连接线松动脱落,形成电火花,引爆隔油池的混合气体,爆炸引起大火,消防队接警赶到后将大火扑灭。该起事故,造成现场作业的乙、丙、丁、戊当场死亡,污水提升泵房严重损毁。
指出该起事故中作业现场存在的违章行为。
分析该起事放的成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案例,试撰写进入污水提升泵房等受限空间进行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根据以上案例,试阐述临时用电作业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制造和销售业务,该企业已向有关部门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在等待证书下达期间,为保证工期提前生产。原料、产品是通过其所办的一家机电产品经营公司购买和销售的,这家经营公司从一家合法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公司买进原料。该企业有一原材料危险化学品库房,因所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量已经超过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比较危险。为此,该企业选调了一个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很强的员工管理该库。该员工确实没有辜负企业的期望,一个人负责原材料出入库房,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该库房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已经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为提高经济效益,该企业扩建一条危险化学品产品生产线,原料、产品均是危险化学品。前期工作准备好后,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提交了下列文件:①可行性研究报告;②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者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燃点、自燃点、闪点、爆炸极限、毒性等理化性能指标;③包装、储存、运输的技术要求;④安全评价报告;⑤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条件。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很快就颁发了批准书,项目顺利实施。半年后生产线建成,按程序经过相关部门“三同时”验收后投产。为满足用户需要,产品采用简易包装袋,附印上质量指标。用户需要少量的产品时,该企业用小货车送货上门。产品供不应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场景,指出该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的有关要求。
根据以上场景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说明建设单位在申请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时应提交的文件和资料。
根据以上场景,指出该企业在重大危险源申报方面的问题,并说明危化品生产企业构成重大危险源需上报的单位。
根据以上场景,指出该企业在危险化学品包装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危险化学品包装要求。
根据以上场景,说明该企业在危化品储存方面及危化品运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试写出该企业在扩建工程中,应提出的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
事故经过7月22日上午,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套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罐体,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公司仓库。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汽车司机将汽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约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人刚走离汽车约2m,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罐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燃起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车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被烧毁。
2.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台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3.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2)间接原因是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引发爆炸事故。事发时气温超过35℃。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台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试说明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及高温天气装卸作业的有关要求。
根据以上事故,试分析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据以上事故场景,试说明静电防护措施及静电接地要求。
根据以上案例,试说明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