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评价 第1节 论证效果
单选题: 20总题量: 20
1
[单选题]
贾女士:在英国,根据长子继承权的法律,男人的第一个妻子生的第一个儿子有首先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 陈先生:你说得不对。布朗公爵夫人就合法地继承了她父亲的全部财产。以下哪项对陈先生所作断定的评价最为恰当?()
A.
陈先生的断定是对贾女士的反驳,因为他举出了一个反例
B.
陈先生的断定是对贾女士的反驳,因为他揭示了长子继承权性别歧视的实质
C.
陈先生的断定不能构成对贾女士的反驳,因为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实施
D.
陈先生的断定不能构成对贾女士的反驳,因为他对布朗夫人继承父产的合法性并未给予论证
E.
陈先生的断定不能构成对贾女士的反驳,因为他把贾女士的话误解为只有儿子才有权继承财产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临近本科毕业,李明所有已修课程的成绩均是优秀。按照学校规定,如果最后一学期他的课程成绩也都是优秀,就一定可以免试就读研究生。李明最后一学期有一门功课成绩未获得优秀,因此他不能免试就读研究生了。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
上述论证是成立的
B.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忽视了:课程成绩只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
C.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忽视了:所陈述的规定有漏洞,会导致理解的歧义
D.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把题干所陈述的规定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所有学期课程成绩均是优秀,就一定可以免试就读研究生
E.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把题干所陈述的规定错误地理解为:只有所有学期课程成绩均是优秀,才可以免试就读研究生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许多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设法去了解自己。这样的人可能想了解别人,但此种愿望肯定是要落空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不可能了解别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你要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
上述论证所运用的推理是成立的
B.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把得出某种结果的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C.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不当地假设: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己
D.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忽视了这种可能性: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
E.
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它基于个别性的事实轻率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老林被誉为“股票神算家”。他曾经成功地预测了1994年8月“井喷式”上升行情和1996年下半年的股市暴跌,这仅是他准确预测股市行情的两个实例。回答以下哪个问题对评价以上陈述最有帮助?()
A.
老林准确预测股市行情的成功率是多少?
B.
老林是否准确地预言了2002年6月13日的股市大跌?
C.
老林准确预测股市行情的方法是什么?
D.
老林的最高学历和所学专业是什么?
E.
有多少人相信老林对股市行情的预测?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陈经理今天将乘飞机赶回公司参加上午10点的重要会议。秘书小张告诉王经理:“如果陈经理乘坐的飞机航班被取消,那么他就不能按时到达会场。”但事实上该航班正点运行,因此,小张得出结论:陈经理能按时到达会场。王经理回答小张:“你的前提没错,但推理有缺陷。我的结论是:陈经理最终将不能按时到达会场。”以下哪项对上述断定的评价最为恰当?()
A.
王经理对小张的评论是正确的,王经理的结论也由此被强化
B.
虽然王经理的结论根据不足,但他对小张的评论是正确的
C.
王经理对小张的评论有缺陷,王经理的结论也由此被弱化
D.
王经理对小张的评论是正确的,但王经理的结论是错误的
E.
王经理对小张的评论有偏见,并且王经理的结论根据不足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哺乳动物是不会灭绝的,东北虎是哺乳动物,所以东北虎是不会灭绝的。 对于这个推理,以下哪项为真?()
A.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结论是错误的
B.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同一律
C.
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它的前提是正确的
D.
不能确定这个推理正确与否
E.
这根本不是一个推理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小王:“你觉得《蝶中谍3》拍的好吗?” 小马:“我觉得说不上好。” 小王:“那你的意思是说不好了?” 小马:“不对,我并没有说坏。” 小王:“说不上好就是坏。”以下各项都可以是对小王和小马二人对话的正确评价,除了:()
A.
小王的意思是让小马对《蝶中谍3》作出明确的评价
B.
小马的话前后矛盾
C.
小王没有正确理解小马两次回答的含义
D.
小马认为《蝶中谍3》拍得一般
E.
小王的判断标准可能只有好与坏两种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年轻人对美国人说:“别相信克里特人,他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谎话。我最了解这一点,因为我就是克里特人。”这个美国人对年轻人说:“我无法相信你的话,既然克里特人不说真话,那么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这个克里特人没说谎呢?”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评价了美国人的反应?()
A.
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年轻人并无恶意,他仅仅想帮助陌生人
B.
这是自我相悖的,因为不相信年轻人的话正是由于相信了他的话
C.
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陌生人特别是一个年轻人的陌生人的话不应该完全相信
D.
这是非常生硬的,容易使人对美国旅游者产生不好的印象
E.
这过于谨慎了。因为年轻人既然敢于承认包括自己在内的克里特人都说谎,这说明他是真诚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在一次聚会上,10个吃了水果色拉的人中,有5个很快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吃剩的色拉立刻被送去检验。检验的结果不能肯定其中存在超标的有害细菌。因此,食用水果色拉不是造成食用者不适的原因。 如果上述检验结果是可信的,则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
题干的论证是成立的
B.
题干的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把事件的原因,当作该事件的结果
C.
题干的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那些吃了水果色拉后没有很快出现不适的人,过不久也出现了不适
D.
题干的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没有充分利用一个有力的论据:为什么有的水果色拉食用者没有出现不适?
E.
题干的论证有漏洞,因为它把缺少证据证明某种情况存在,当作有充分证据证明某种情况不存在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 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 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 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影响?()
A.
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B.
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C.
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D.
史密斯的观点未受影响,苏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E.
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受到削弱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在产品检验中,误检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不合格产品定为合格:二是把合格产品定为不合格。有甲乙两个产品检验系统,它们依据的是不同的原理,但共同之处在于:第一,它们都能检测出所有送检的不合格产品;第二,都仍有恰好3%的误检率;第三,不存在一个产品,会被两个系统都误检。现在把这两个系统合并为一个系统,使得被该系统测定为不合格的产品,包括且只包括两个系统分别工作时都测定的不合格产品。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产品检验系统的误检率为0。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上述推理?()
A.
上述推理是必然性的,即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一定真
B.
上述推理很强,但不是必然性的,即如果前提真,则为结论提供了很强的证据,但附加的信息仍可能削弱该论证
C.
上述推理很弱,前提尽管与结论相关,但最多只为结论提供了不充分的根据
D.
上述推理的前提中包含矛盾
E.
该推理不能成立,因为它把某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的根据,当作充分条件的根据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和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吸烟者中肺癌患者的比例下降了10%。据分析,这种结果有两个明显的原因:第一,近十年中高档品牌的香烟都带有过滤嘴,这有效地阻止了香烟中有害物质的吸入;第二,和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吸烟人数大约下降了10%。以下哪项对上述分析的评价最为恰当?()
A.
上述分析不存在逻辑漏洞
B.
上述分析依据的数据有误,因为吸烟者中肺癌患者下降的比例,不可能正好等于吸烟人数下降的比例
C.
上述分析缺乏说服力,因为显然存在吸过滤嘴香烟的肺癌患者
D.
上述分析存在漏洞,这种漏洞和以下分析中的类似:和去年相比,今年京都大学录取的来自西部新生的比例上升了10%。据分析,这有两个原因:第一,西部地区的中等教育水平逐年提高;第二,今年西部地区的考生比去年增加了10%
E.
上述分析存在漏洞,这种漏洞和以下分析中的类似:人们对航行的恐惧完全是一种心理障碍。统计说明,空难死亡率不到机动车事故死亡率的1%。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度上升,航空旅行相对地将变得更为安全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有人作了这样一个推理: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龙须沟》是鲁迅的著作,所以《龙须沟》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对于这个推理,以下哪项为真?()
A.
这个推理是正确的
B.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前提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C.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的结论是错误的
D.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犯了“四概念错误”
E.
这根本不是一个推理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在关于公务员要不要实行末位淘汰制的争论中,张宏的观点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能促使人们积极工作,从而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金晶的观点是:问题在于当一个公务员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是否还应该被淘汰。 在一些机关试行了末位淘汰制后,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的影响?()
A.
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B.
只有张宏的观点得到加强
C.
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D.
只有金晶的观点得到加强
E.
张宏的观点得到加强,金晶的观点受到削弱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吴大成教授: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实施死刑,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肯定要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 史密斯教授:我不能接受您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以下哪项是对上述对话的最恰当评价?()
A.
两人对各国的国情和传统有不同的理解
B.
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C.
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D.
两人对产生恶性刑事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E.
两人对是否大多数人都接受死刑有不同的理解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老李买了一只手表,回家后发现手表的时间每小时比家里的挂钟快2分钟。老李又把家里的挂钟与电台发布的标准时间加以比较,发现挂钟的时间比标准时间每小时慢2分钟,因此老李买的手表的走时和标准时间是一致的。以下哪项是对上述推理的最确切的评价和说明?()
A.
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快2分钟,挂钟比标准时间慢2分钟,因此,手表和标准时间一致
B.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间慢2分钟,这2分钟是标准时间;手表比挂钟快2分钟,这2分钟不是标准时间。因此,手表和标准时间不一致
C.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而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手表、挂钟、电台标准时间的比较不是同时进行的
E.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老李应该把手表直接退回商店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小张约小李第二天去商场,小李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去爬山。”第二天,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小张以为小李不会去爬山了,就去小李的宿舍找他,谁知小李仍然去爬山了。待两人又见面时,小张责怪小李食言,既然天下雨了,为什么还去爬山;小李却说,他并没有食言,是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对于两人的争论,下面哪项论断是合适的?()
A.
小张和小李的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B.
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
C.
两个人对毛毛细雨的理解不同
D.
由于小李食言,引起了这场争论
E.
由于小李的表达不够明确,引起了这场争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在经历了全球范围的股市暴跌的冲击以后,T国政府宣称,它所经历的这场股市暴跌的冲击,是由于最近国内一些企业过快的非国有化造成的。以下哪项,如果事实上是可操作的,最有利于评价T政府的上述宣称?()
A.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T国一些企业最近的非国有化进程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对比
B.
把T国受这场股市暴跌的冲击程度,和那些经济情况和T国类似,但最近没有实行企业非国有化的国家所受到的冲击程度进行对比
C.
把T国受这场股市暴跌的冲击程度,和那些经济情况和T国有很大差异,但最近同样实行了企业非国有化的国家所受到的冲击程度进行对比
D.
计算出在这场股市风波中T国的个体企业的平均亏损值
E.
运用经济计量方法预测T国的下一次股市风波的时间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以下是在一场关于“安乐死是否应合法化”的辩论中正反方辩手的发言: 正方:反方辩友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根据主要是在什么条件下方可实施安乐死的标准不易掌握,这可能会给医疗事故甚至谋杀造成机会,使一些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失去最后的机会。诚然,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怎么能设想干任何事都排除所有风险呢?让我提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把法定的汽车时速限制为不超过自行车,这样汽车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不是几乎可以下降到0吗? 反方:对方辩友把安乐死和交通死亡事故作以上的类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可能有人会作这样的交通立法。设想一下,如果汽车行驶得和自行车一样慢,那还要汽车干什么?对方辩友,你愿意我们的社会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 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评价了反方的言论?()
A.
他的发言有力地反驳了正方的论证
B.
他的发言实际上支持了正方的论证
C.
他的发言有力地支持了反安乐死的立场
D.
他的发言完全离开了正方阐述的论题
E.
他的发言是对正方的人身攻击而不是对正方论证的评价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以下是在一场关于“安乐死是否应合法化”的辩论中正反方辩手的发言: 正方:反方辩友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根据主要是在什么条件下方可实施安乐死的标准不易掌握,这可能会给医疗事故甚至谋杀造成机会,使一些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失去最后的机会。诚然,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怎么能设想干任何事都排除所有风险呢?让我提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把法定的汽车时速限制为不超过自行车,这样汽车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不是几乎可以下降到0吗? 反方:对方辩友把安乐死和交通死亡事故作以上的类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可能有人会作这样的交通立法。设想一下,如果汽车行驶得和自行车一样慢,那还要汽车干什么?对方辩友,你愿意我们的社会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 正方论证预设了以下哪项?() Ⅰ.实施安乐死带来的受益比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总体上说要大。 Ⅱ.尽可能地延长病人的生命并不是医疗事业的绝对宗旨。 Ⅲ.总有一天医疗方面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握何时方可实施安乐死的标准。
A.
仅Ⅰ
B.
仅Ⅱ
C.
仅Ⅲ
D.
仅Ⅰ和Ⅱ
E.
Ⅰ、Ⅱ和Ⅲ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