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2部分
多选题: 28总题量: 28
1
[多选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外科技发展历史表明,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许多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是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先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仪器、研究装备的先进程度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三大奖项中,68.4%物理学奖、74.6%化学奖和90%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或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新方法相关。以上材料说明
A.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依靠中介系统来相互作用
B.
人们可以使用工具突破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
C.
客观事物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要有一个过程
D.
认识关系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多选题]
自然界中只有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物质,并没有火车、飞机、轮船、桥梁、水库等符合人需 要的现成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表明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 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
A.
摹写性
B.
创造性
C.
重复性
D.
规律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多选题]
“雷声大雨点小”“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自古以来,人们从云卷云舒、风停雨歇中学会了观天象,并将这些经验用在出行、农事活动中。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精细。人们不再停留在感性经验上,而是用现代科技精准地“算”出降雨时段、降雨区域、降水相态、降水量等,对天气进行理性、量化的预报。上述材料说明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A.
是一种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
B.
随着实践手段的发展而发展
C.
只能来自直接经验
D.
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多选题]
2022年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2022年8月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与“紧凑缪子线圈实验”分别发现了4种和1种新的复合粒子。至此,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探测到的复合粒子数量已达到67个。这些新粒子的发现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和探索。利用机器制造对撞从而发现新粒子的事例说明
A.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之物
B.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无限的
D.
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多选题]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各种哲学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在于
A.
没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D.
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人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
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D.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多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在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
感性中有理性
D.
理性中有感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多选题]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
A.
唯理论
B.
诡辩论
C.
经验论
D.
宿命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多选题]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多选题]
2022年5月底,16个科考小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的“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活动主体任务完成,创下了多项科考新纪录。破解科学之谜,有赖于探索工具的不断进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人员在珠峰区域开展科学考察时,辨别方向还需要依靠罗盘。如今,科学家们用上了探空气球、高精度雷达、无人机、飞艇、直升机等先进设备。设备的升级、技术的进步,提高着科考效率,不断拓展着探索的广度、深度。新数据、新信息的收集采集,成为科学家进一步把握科学规律、提升对自然认识水平的重要基础。据介绍,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在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生态领域等的科学研究,已处于国际第一方阵。相关数据不断刷新,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推进。以上事例说明
A.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B.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
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拓展人的认识空间
D.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直线上升的线性过程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多选题]
留白是书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创作者在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恰当留白,让方寸之地的画纸延伸 出天宽地阔的美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的本质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B.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C.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D.
人的认识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多选题]
长期以来,人们把欧几里得几何学看作揭示空间特性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而德国数学家黎曼在 19世纪中提出了另一种几何学,打破了很多人平时认为理所应当的常识,比如黎曼几何学三角 形的三内角之和大于180。这种创新性的理论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嘲讽,但是在后来却成为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数学工具,可以用来反映天体运行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的 特性。这一事实说明
A.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
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D.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多选题]
日前,在我国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成功收获我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这是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获得丰收,探索出一种可复制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以上事例说明
A.
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B.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C.
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
进行中间实验是实现由认识向实践飞跃所需要的中介环节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多选题]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认识所追求的目标,但在对真理的理解上却存在着重大的分 歧和尖锐的对立。以下对于真理的描述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真理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B.
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的符合
C.
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
D.
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多选题]
浮力消失、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上,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实验,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为何万里迢迢飞去太空做实验?因为飘浮的空间站与地表差别很大,特别是具有地面实验室无法模拟的长期失重环境。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我们在地面上的一些“常识”被打破,物质运动的规律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在地面无法观测到的一些奇特现象,这是因为
A.
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真理是主观的
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
C.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无法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D.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多选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
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
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多选题]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河段”“水滴”的关系。 他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 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B.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C.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D.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同一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多选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实践的特点是指
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B.
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D.
实践总是先于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多选题]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A.
能够取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B.
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C.
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方式
D.
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多选题]
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在碰撞过 程中有可能产生引力波。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终于得到印证。这说明
A.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一作为真理的标准
B.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C.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D.
,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多选题]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这两句话揭示了价值具有的特性。价值具有的基本特性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主体性
D.
社会历史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多选题]
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 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
价值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与客体无关
B.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C.
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D.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多选题]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B.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C.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D.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多选题]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前沿领域闯入“无人区”,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也日益增多。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首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填补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制度空白。国家出台文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因为
A.
人们已经完全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B.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科技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
C.
科学技术正在取代劳动者成为实践的主体
D.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符合真理尺度还要符合价值尺度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多选题]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A.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
它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C.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D.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多选题]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一些针对特定演出、摄影作品好坏美丑的热议,网友们甚至还创 造出“艺术可以冷门,但不可以邪门”的调侃。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 反感、美或丑、善或恶、公正或偏私等。以下关于价值评价说法正确的有
A.
价值评价以客体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为反映内容,以求“真”为认识目的
B.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
C.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具有主观性,评价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多选题]
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 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这说明
A.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
不具备认识条件和实践条件就得不到自由
C.
意志自由就是唯意志论
D.
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多选题]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 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其中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两个基本方面。关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B.
实践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基础
C.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D.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良性互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