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1部分
单选题: 28多选题: 2总题量: 30
1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岀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联系的思想意识才得以产生。这说明
A.
社会意识变化和发展的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当中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总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
社会意识总是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中国北方有句俗话,“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种略带戏谑的提法常用来比喻有些事情虽然人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也听说过、见识过,略有了解。与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相比,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然而这句流传广泛的俗话依然能够被广大群众理解并继续使用。这一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
A.
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B.
语言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C.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语言的不断更迭,也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 “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经由这类网络热词,可以感受时代发展的进程。以上材料说明
A.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B.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精神发展史
C.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D.
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
A.
它们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
B.
它们能否体现所有人的主观意愿
C.
它们能否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D.
它们是否借鉴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成功经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A.
生产方式
B.
自然地理环境
C.
人口
D.
生产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然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 如果物种基因还未开发就永远失去,损失无法估量。正是那几株在风中摇曳的青蒿,屠呦呦才会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全新抗疟药;正是有了野生稻基因留存,袁隆平才培育出杂交水稻, 为中国人的口粮安全带来沉甸甸的保障,为世界粮食安全增添中国贡献。以上材料说明
A.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B.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们不当的实践方式正在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D.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2021年,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北移的新闻,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这次象群北移路线几乎跨越半个云南,各方全力以赴、合力保护。各地各部门采取柔性措施,沿途护送象群,做好人员疏散,确保人象安全。通过隔离围挡、投喂象食等方式,引导象群避开村镇、城市人 口密集区。甚至在监测预警人员航拍大象时,也要把无人机高度保持在100米以上,尽可能减少对象群的打扰。整个北移和助迁南归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精心守护,沿途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大象簇拥着小象抱团睡觉的动人画面,都深深打动了人们。护送象群返回传统栖息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B.
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
自在自然已经完全转化为人化自然
D.
顺应自然就是不要对自然的事物做任何改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
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
生产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在生产关系中,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
,产品分配关系
C.
阶级关系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
分工协作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A.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法律思想
C.
道德、艺术
D.
政党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国家政权的制度属性
D.
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在这一天,全球的华人华侨不论身在何处、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很多家庭都会聚在一起赏月、 吃月饼,庆祝这一古老节日。以上材料说明
A.
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制度体制和风俗习惯是永恒不变的
B.
风俗习惯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最
D.
文化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
A.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
B.
地理科学的逐渐完善
C.
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
D.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为
A.
社会形态的更替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人类自身得到改造和发展
D.
人类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改造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技术形态与生产形态的统一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指
A.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
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是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活动无关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是
A.
人民的意志和选择
B.
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单选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这体现了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
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
C.
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
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单选题]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
A.
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C.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单选题]
冬枣一般在每年10月至11月份自然成熟,而在陕西省大荔县,2021年的冬枣最早在5月就已 上市,变成“夏枣”,其最高价格是正常成熟冬枣的30多倍。近几年,市场对冬枣的需求迅猛增长。为破解冬枣供应期短的难题,科研团队持续攻关,突破了日光温室(温棚)栽培技术, 解决了冬枣提早成熟的难题,并形成了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双膜冷棚和普通冷棚等栽培模式,冬枣的成熟供应期从10月提早到5月,由露地栽培的40天延长到6个月。此后,科研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了冬枣品质形成机制和成熟生理特征,为其优质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冬枣变夏枣”的成功说明
A.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现有的自然规律
B.
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可以摆脱必然性的制约
C.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D.
主体的需要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单选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说明
A.
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主观意志的结果
B.
社会发展的过程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C.
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D.
社会发展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单选题]
2019年暑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带火了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人人创造历史
B.
杰出人物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C.
英雄的岀现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D.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单选题]
恩格斯说过,恰巧拿破仑做了法国的军事独裁者,是因为当时的法国需要这样的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就会有别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这句话蕴含的哲学思想是
A.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
杰出人物的出现纯粹是偶然的
C.
社会历史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D.
历史人物都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单选题]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只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本质是
A.
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B.
,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多选题]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多选题]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B.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
多选题(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