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认识论
单选题: 20多选题: 25总题量: 45
1
[单选题]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
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知识是天才头脑中创造的,而“天才有天赋的才能”,具有“天生的心灵禀赋”。这种观点属于
A.
唯意志论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先验论
D.
宿命论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经验丰富的医生,能识别CT图片上的信息;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什么也看不懂。这说明
A.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能建构认识对象
D.
已有认识会影响感性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
A.
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
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
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
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1864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在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工作室里,凯库勒由于白天苦苦思索苯的结构而感到身心疲乏。他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瞌睡来。炉膛里燃烧的木炭所产生的火星,在他蒙胧的眼里变成了一个个原子,而这些原子又在眼前跳跃飞舞起来。它们一个个紧密靠近成一长行分子,盘绕、旋转,像蛇一样地运动着。一会儿,这条由长行分子化成的长蛇突然咬住自己的尾巴,呈现出一种环形蛇并虚幻地在他的眼前旋转起来……这时,炉膛里燃烧的木炭发出的爆裂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这种环形蛇的具体形象久久地在他的脑海里浮现。梦幻中的环形蛇的启发使得凯库勒兴奋得一夜未睡,开始构思起苯的分子结构来。他最终通过联想将咬尾蛇的形象抽象为苯的碳原子结构——苯环结构式。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B.
联想和想象对科学发展起着预见作用
C.
非理性因素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B.
认识决定实践的产生和发展
C.
怀疑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
认识过程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之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1956年的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
科学实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D.
认识世界是实践活动的目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是不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
自然规律发挥作用是自觉的过程
C.
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
人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D.
认识过程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二反映二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
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B.
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
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D.
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是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他曾说:“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毛病中毁掉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说明了
A.
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和谬误相对立
B.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等同、相互转化的
C.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一种形式
D.
只要在谬误中总结教训,就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人们,为获得利益而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从认识论来说,这种做法
A.
坚持了真理原则而违背了价值原则
B.
坚持了价值原则而违背了真理原则
C.
既违背了真理原则又违背了价值原则
D.
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一次,我国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摘梨止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何不摘梨止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从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价值具有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吏性
D.
多维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A.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B.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客观实在性
B.
客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主体目的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如果不进行施工建设,图纸上的建筑物永远只会存在于图纸中,而绝不会变成现实中的高楼大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实践具有
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规律性
C.
自觉能动性
D.
客观实在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明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
意识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任何历史阶段,人的实践活动都贯穿始终,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A.
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客观物质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中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无别的标准
C.
凡经实践证明的认识都不可推翻
D.
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这句话的哲学启示是
A.
必然是自由的前提条件
B.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C.
自由是摆脱规律的制约
D.
必然是自觉自主的状态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多选题]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在时代前列,为全人类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演化规律,但这些都离不开前人的智慧。所以他曾经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说明
A.
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
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
间接经验对认识发展有重要作用
D.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无关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多选题]
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被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力学,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段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客观事物无法被认识
D.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多选题]
《荀子•儒效》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
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不能决定实践
B.
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
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多选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有
A.
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多选题]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等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A.
实践是客观见之千主观的活动
B.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
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多选题]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他们的错误在于
A.
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消极、被动的反映
B.
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过程
C.
没有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规律
D.
认为人对事物的反映不是直观的反映而是创造性的反映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多选题]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异物掉进锅里去了。他正想把粥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这位负责煮粥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恍然大悟。耳听为虚,然而眼见也未必为实。这说明
A.
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
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
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
D.
经过了理性思考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多选题]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认识无关
C.
对于认识事物来说,观察是没有用的
D.
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多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
B.
在理性认识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C.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D.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深刻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多选题]
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西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 “大陆漂移”说。这段话说明
A.
认识过程中有时需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B.
想象能够使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
C.
想象有助于科学的新发现
D.
在科学研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因素
收藏
纠错
解析
31
[多选题]
马克思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一一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认识的无限性的表现为
A.
“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B.
“实践一认识一谬误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C.
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D.
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终止于绝对真理的前进运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32
[多选题]
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B.
人类的愚昧决定了人类认识宇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
D.
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33
[多选题]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有一天,鲁班上山的时候,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摘下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鲁班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 铁片,然后到山上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
A.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B.
感性材料源于人的意识能动性
C.
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
D.
感性材料必须通过理性思维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34
[多选题]
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经过了 “地心说” “日心说”和“宇宙大爆炸学说”。“地心说”最早由 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由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对其进行完善,该学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余所有的行星、恒星都是围绕地球运转的;“日心说”理论在1543年被完整地提出,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阐述了太阳是整个宇宙的核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转动;随着哈勃发现了 “红移现象”,证明所有的星系都在膨胀之中,“宇宙大爆炸学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该学说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类的认知再次被改变。这说明
A.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是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B.
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C.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
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导致了真理具有相对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35
[多选题]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痛觉和触觉领域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感知热、冷和触觉的能力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这是人类与周围世界互动的基础。比如,眼睛可以检测光线,声波可以影响内耳,不同的化合物可以与鼻子和嘴巴中的感受器相互作用,产生嗅觉和味觉。人们还通过其他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在炎热的夏天赤脚走过草坪,人们可以感受到太阳的热力、风对皮肤的摩擦,等等。对温度、触觉和运动的感知至关重要,是人们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基础。人们对于“感觉”和“触觉”的研究表明
A.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
B.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C.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
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收藏
纠错
解析
36
[多选题]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观念、概念、理论的真理并不在于它们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在于它们是否能有效地充当人们行为的工具。我国实用主义者胡适说,真理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真理’的美名的”。他认为,真理如同粉笔、黑板、茶杯一样,“是人的一种工具”。上述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A.
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B.
否定了真理的有用性
C.
肯定了真理必然是有用的
D.
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37
[多选题]
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造成巨大伤亡。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他便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表明
A.
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
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38
[多选题]
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即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1955年,毛泽东在与钱三强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时问道:“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 “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毛泽东却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一论题的胜者,正是毛泽东,微观粒子依然可分。关于毛泽东对微观物理的正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未知世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世界是不能完全被人认识的
C.
真理必须根据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改变
D.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收藏
纠错
解析
39
[多选题]
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说法能够正确体现二者区别的有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价值的存在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定是有价值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40
[多选题]
现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这说明
A.
价值评价结果与价值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B.
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C.
价值的多维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
D.
价值评价结果反映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41
[多选题]
关于“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是什么? ”这一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后来出现的“粒子学说”推翻了“原子论”,而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夸克”才是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包括
A.
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
B.
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C.
人的思维最终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
D.
真理处在由绝对到相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收藏
纠错
解析
42
[多选题]
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终于得到印证。这说明
A.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B.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C.
人的预测具有不可推翻性
D.
真理是主观随意、不断变化发展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43
[多选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
A.
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
B.
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
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D.
逻辑证明中的逻辑法则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44
[多选题]
马克思把主体理解为物质实体的人,他指出:“在黑格尔那里……人的实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能思维的实质,即自我意识……我们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满足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评价
A.
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
要把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相统一
C.
依据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D.
依赖于主体的相关知识性认识
收藏
纠错
解析
45
[多选题]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
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D.
获得了绝对完全的自由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