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地基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细砂(掺入30%的碎石)进行铺填。监理工程师检查发现其分层铺设厚度,各分段施工的上下层搭接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令其整改。
砂石地基采用的原材料是否正确?砂石地基还可以采用哪些原材料?除背景资料中列出的项目外,砂石地基施工过程中还应检查哪些内容?
某办公大楼共6层,层高均为4.5m。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及设计要求,地基需进行强夯处理,处理面积共880m²。施工单位在强夯施工前,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了数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每个试验区的面积不小于10m×10m。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强夯施工过程中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0.5m。夯实地基施工结束后,应避免基坑长时间暴露,尽快进行基础施工。
指出强夯施工过程中的不妥并改正。
施工结束后,地基承载力检验需检验几点?说明理由。
在预制管桩锤击沉桩施工过程中,某一根管桩在桩端标高接近设计标高时,难以下沉。此时,贯入度已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认为该桩承载力已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提出终止沉桩。经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等各方参建人员和专家会商后同意终止沉桩,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
监理工程师同意终止沉桩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预制管桩的沉桩方法有哪几种?
在静压预制桩施工时,桩基专业分包单位按照“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避免密集”顺序进行,上部采用卡扣式接桩方法。桩基施工后经检测,有1%的Ⅱ类桩。
桩基的沉桩顺序是否正确?除了卡扣式,桩接头还可采用哪些连接方式?桩身的完整性有几类?写出Ⅱ类桩的缺陷特征。
某综合楼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三层,地上二十层,总建筑面积68000m²。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筏板基础,基础桩设计桩径800mm、长度35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40,总计120根。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显示,设计桩长范围内均为砂土层。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中写到:采用正循环成孔;施工前进行工艺性试成孔,数量1根;水下灌注混凝土强度应按比设计强度提高等级,坍落度120~160mm,超灌至少1m,充盈系数不小于0.97;桩底注浆导管釆用钢管,单根桩上数量不少于两根。注浆终止条件应控制注浆量与注浆压力两个因素,以后者为主。
分别指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中错误之处的正确做法。
写出桩底终止注浆需满足的条件。
某新建医院工程,沉管灌注桩基础。施工单位在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中,根据工程所在地含水量较小的土质特点,确定沉管灌注桩选用单打法成桩工艺,其成桩过程包括桩机就位,锤击(振动)沉管、上料等工作内容。
沉管灌注桩施工除单打法外,还有哪些方法?成桩过程还有哪些内容?
某施工企业中标一新建办公楼工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桩基施工完成后,项目部采用高应变法按要求进行了工程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其抽检数量按照相关标准规定选取。
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还有哪些?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的标准规定有哪些?
某新建仓储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内配双层钢筋网。基础筏板下三七灰土夯实,无混凝土垫层。项目部制定的基础筏板钢筋施工技术方案中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在40mm;柱锚固钢筋用135°弯钩与基础钢筋绑扎;双层钢筋网弯钩均朝上,通过拉勾绑扎牢固,以保证上、下层钢筋网相对位置准确。监理工程师审查后认为有些规定不妥,要求改正。
写出基础筏板钢筋技术方案中的不妥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
某工程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长度120m,宽度100m,厚度2.0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P6C35,设计无后浇带。采用跳仓法施工方案,分别按1/3长度与1/3宽度分成9个浇筑区(见图1),每区混凝土浇筑时间3d,各区依次连续浇筑,同时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测温点(见图2)。(资料中未说明条件及因素均视为符合要求)
写出正确的填充浇筑区A、B、C、D的先后浇筑顺序(如表示为A→B→C→D)。
画出A-A剖面示意图(可手绘),并补齐应布置的竖向测温点位置。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施工方按规范要求对浇筑体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其中保湿养护持续7d。第3d时,对里表温差按照每8h进行一次测试,测温显示混凝土内部温度70℃,混凝土表面温度35℃。养护结束时,底板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为23℃,为后续工作尽快实施,拆除了表面的保温覆盖层。
指出背景资料中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的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
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确定了包括环境温度、底板表面与大气温差等多项温度控制指标;明确了温控监测点布置方式,要求沿底板厚度方向测温点间距不大于500mm。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指标还有哪些?沿底板厚度方向的测温点应布置在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