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21简答题: 8总题量: 29
1
[单选题]
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简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已的故事
B.
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
C.
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D.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
生:“怀念的秋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
生: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师: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是秋天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情感,这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这题的味儿就出来了!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
B.
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地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C.
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
D.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朵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苏州园林》这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如下文字:“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
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也进行练习,下面是学生们的比较练习:
生1: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
生2:一个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个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组合教学,非常富有创新精神
B.
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
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D.
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该教师喧宾夺主,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生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B]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师:[C]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在文中描写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
(学生读课文)
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就像母亲。
生:我认为这雨是善良的、温柔的。
师:[D]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听读一遍录音。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教授课文
B.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肯定,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有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C.
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D.
听读录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阅读下面《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的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
师:好,点评得不错。
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
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从“竟”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
师:分析得好!
对上述课堂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点拨为学生解决问题总结了具体的方法
B.
教师适时的点拨起到了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C.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D.
点拨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下列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运用,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量化评价和客观化评价将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B.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方式,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C.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该结合运用,但不可忽视定性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D.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下图是某教师教学《塞翁失马》时的板书设计,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概括内容,简明扼要

B.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C.

分析结构,思路清晰

D.

运用符号,形象直观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2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要带点儿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教师让学生读得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
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
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
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阅读综合性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教学活动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此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题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我本学期以来,开展得较为成功的一次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热情较高,搜集的资料也比较全面,所展示的成果制作得也比较精美。
尤其是各组同学在制作课件时表现出的无私、合作精神更让人欣喜。同时,第三组的同学因为积极走出校门,到社区、博物馆等地实地采访,其组员的口语交际能力都大大得到了提升。许多学生在这一次的活动后表示,这一次活动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伟人的经历和精神也激励了他们,大部分同学在活动后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还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班级内的学习气氛高涨。此次活动后的作文,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真正参与活动,作文有话可说,所以改变了以往“假”“空”等缺点,写出来的文章总体上有很大进步,涌现出了不少精品文章。
当然,这次活动也难免有不足之处:首先,因为条件便利,部分学生选择借助网络来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求助网络自然也是一条途径,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同学们却因此错过了许多真正读书的机会,更有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条件上网,而直接放弃了材料的搜集。
其次,学生对伟人作品的理解,暴露了他们知识储备方面的弱点,对搜集出来的作品,有时竟然解释得词不达意,这就影响了他们对伟人思想、精神的解读。有的同学在老师重新解释了作品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让老师哭笑不得。
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存在,但这次语文实践课确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本地实际的举措.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
以下对此次综合性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B.
教师不应重新解释作品,应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直至发现错误并解决
C.
此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能力
D.
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并逐步学会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教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我”会被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
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
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
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
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七年级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洪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
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
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D.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阅读《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张岱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可以找前后桌意见相同的同学交流下。等会儿,我们来个小小的辩论赛。
生: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
师:“强”,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理解为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里的“三”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们。
生: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
生:我认为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
生:我认为他们是知音,课文说“见余大喜”,碰到独特相似的人,我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他们见到张岱是高兴的,张岱估计也是同样开心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爱好。
生: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
师:你是赞同舟子的看法。张岱是否同意舟子的看法呢?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的性情喜好。
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中师生活动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口语交际与阅读课相结合,教学形式新颖、独创
B.
通过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领会课文的主旨
C.
教师在教学中否定了学生提出的异议,属于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D.
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另找根据,寻找信息源或者直接听听其他学生的答案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生: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臭美。(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针对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
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
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
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
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
B.
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
C.
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
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选择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知识点为难点
B.
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C.
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领会象征意义不应作为难点
D.
重视阅读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诵作为本课难点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据评价时间,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B.
依据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
C.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D.
语文课程评价需遵循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上,我先展示出上联“韧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叫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试对下联,在对之前,简要地讲解了对对子的要求,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等。这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了,很认真地看起书来,因为要对出对子肯定要熟悉课文内容。我叫学生主动上去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写,一下子就写了六七句,有的学生写“坚似磐石,情仲卿殉情挂南枝”,有的写“坚若磐石,痴府吏违母缢庭树”,这些答案令我很惊喜。然后我趁热打铁,叫学生自己分析选择最好的一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叫他们来说对得是否工整,哪个词最好,讨论得很激烈,最后选定一句作为下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经过这一环节,接下去的内容就讲得很顺,整节课气氛都很热烈。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一节课,学生也学得轻松,既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又有了信心。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要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多思求变
B.
“对对子”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
要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切入点来讲授课文
D.
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脱离了语文教学方向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
B.
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
C.
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
D.
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思路“读与品”,按要求回答问题。
品读诗的意境时,老师这样提问:
(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有的说:我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有的说:我看见了村民们。有的说:我看见了捉迷藏的孩子……)
(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
(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听见鸡在喔喔叫,鸭子在嘎嘎叫……我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
(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言:我闻到了稻香!我闻到了菊花香!我闻到了泥土香,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清香……)
(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在该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野生活的气息
B.
教师的提问太过表面化,不利于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C.
该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
D.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课中活动”,以便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某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部分时,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阅读评价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B.
写作评价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C.
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D.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可以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习作中多多运用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师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告诉我们,父亲对子女的爱是深沉而无言的。文中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要珍惜父爱,懂得感恩。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
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
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
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出示下面几句诗,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举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生1:我认为第一句中写得好的是“喧”和“动”,他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场景。翠竹林里,欢乐的洗衣姑娘回家了,青莲水中,勤劳的捕鱼汉子返航了。

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们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隐没。作者不直接写“渔舟”,而先写莲叶分拨的场景,这是因为渔舟为莲叶所遮蔽,这样写更有诗意。

师:诗人这样描写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也有远离官场的意图。

师:后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诗中描写了什么,还能体会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语言对诗歌来说非常重要。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表现出了什么特点?(20分)

未作答
23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

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未作答
24
[简答题]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

未作答
2、

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

未作答
25
[简答题]

阅读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的设计步骤,完成问题。

(一)听读、自读——整体把握

 1.说话题:用一个词说说作者借着这篇文章跟读者讨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生命)

 2.说形象。A.简单地说:花与人B.说形象的变化过程

 3.说事件。

(二)品味其文

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

我认为最动人的一种情感——

我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富有层次感的描写——

(三)对话——理解主题

说说阳光与心情。

说说幸福与不幸。

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

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

(四)扩读——延伸思考

名句赏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杏林子

美,是从生命内部射出的光芒。——库鲁拿

生命是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辛尼加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上面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进行简要评价。(20分)

未作答
26
[简答题]

阅读两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A:《背影》教学实录(节选)

师: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抒发的父子之情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意。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视散文,走进朱自清的情感深处。

(播放电视散文《背影》大约五分钟)

师:好,看完了。大家来说说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生:视频里父亲帮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挺让人感动的。

生:视频里的旁白、音乐与背景的画面搭配和谐,让人感到父子情深。

师:嗯,还有十分钟就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围绕电视散文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说得也很好。你们再想想,在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亲情体验呢?请大家在电视散文背景音乐下,回想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会儿来交流一下。

教师B:《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展示与济南的冬天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领略济南冬天的美)

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用幻灯片呈现8个问题,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思考、回答,教师再用幻灯片依次呈现答案。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文章第一段连用两个“像我”的作用是什么?

 3.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映?

 4.写“济南的人”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

 5.“慈善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好处是什么?

 6.文章第三段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文章之中“绿的精神”指什么?

 8.为什么课题不能改成“冬天的济南”?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些美句。

用幻灯片呈现课文中的9个语句。学生思考、品味后,教师再用幻灯片呈现赏析结论。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4.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6.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8.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9.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好,快下课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了《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大家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学生回答,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事先确定的三点技巧)

师:好,大家要记住这些技巧。今天的作业就是运用这些技巧描写一段景物。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请指出两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解析。

未作答
27
[简答题]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蒹葭》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积累拓展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

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从“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角度,写出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未作答
28
[简答题]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蒹葭》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积累拓展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

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未作答
29
[简答题]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蒹葭》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积累拓展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预习提示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

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简答题(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