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简答题: 5总题量: 5
1
[简答题]

下面是“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片段:师生共同探索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后,进入知识巩固环节,教师出示例题:已知2x=16,2y=512,求2x+y的值。

解决本题时,需要学生能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将公式am·an=an+m逆用,由于题目本身相对简单,因此大多数学生能获得解题思路并求得结果。(注:学生的回答是2x+y=2x.2y=16X512=8192)

一位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的思路,先设法求x,y的值,然后代入求2x+y,的值。

教师点评:“你这样做也对,但若已知2y=514,你有本事求得到y的值吗?如果2y=456312.你还敢求出y的值吗?”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分析上述教学片段,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行为的可取之处;

未作答
2、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教学对策。

未作答
2
[简答题]

案例:“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你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怎么评价?

未作答
2、

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未作答
3
[简答题]

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复习课中,教师做了如下的准备: 例如:如图1,AB=AC,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F≌△ACE。

课堂设计是让学生利用SAS证明这个结论后进行下面的变式训练: (1)改变E,F在AB,AC上的位置,如果让上述结论仍然成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在(1)成立的条件下连结BC,EF,让学生寻找全等三角形(记BF,CE的交点为O),让学生证明△BOE≌△COF,为以后学习ASA埋下伏笔(如图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方向发展。当连结BC后,学生顺利地证明出△ABF≌△ACE及△BCE≌△CBF,教师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对图形稍作变化,编一道几何题。话音刚落,一名学生就举手发言:“把△ACE绕着A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3),原来的结论成立吗?” 另外一名学生接着说:“作射线AO交BC边于点D,则射线AO平分∠BAC,请找出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如图4)。” 学生的想法已经偏离了教师的预设,但还是围绕着三角形的判定及运用,于是教师顺水推舟,问:“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AO平分∠BA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马上有学生回答:“因为△BCE≌△CBF,所以∠OCB=∠OBC,进而OB=OC,利用SAS有△ABO≌△ACO,从而有∠BAO=∠CAO。”另一位学生接着说:“可以用SSS来证明△ABO≌△ACO……”“老师,还能用SAS证明△AEO≌△AFO。”一节课就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上述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未作答
2、

简要说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未作答
4
[简答题]

在《对数的概念》一课教学中,根据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对本课教学进行学情分析;

未作答
2、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什么?

未作答
3、

本课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对数的认识,某位教师引入了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请问这样设置有什么意义?

未作答
5
[简答题]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某位教师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合理的教学设计,根据该课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收藏
纠错
解析
问题:
1、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未作答
2、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未作答
3、

在情境引入的时候,某位老师通过一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走路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法,让学生讨论得出有理数加法的两个数的符号,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简答题(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