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短周期主族的非金属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l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公元前5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种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4种原质构成。在公元前4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人们长达2000多年。
素材2
1784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4/5,氧气占1/5。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述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的时候,就已经能分解出11种单质:铜、铁、金、锡、银……
1800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6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可以观察到600多条暗线。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含量极少的金属元素。
素材3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不准的9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6个空位:三是从"-3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从上述材料概括出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恩格斯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请简述化学史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请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