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 42总题量: 42
1
[单选题]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执教《小狗包弟》,教师布置作业:青春的道路上,谁都会走弯路。你是不是也在成长中犯过错误?在本周随笔中写下你的经历,并写一写你反省和忏悔后的感受。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
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沟通,学会宽容、悦纳自己
C.
鼓励学生对文中观点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
D.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与《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
[B]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
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C]导语:讲述以忠情感人的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的主要内容,继而讲述“不下泪者必至友”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直接点明本次课要讲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D]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
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乌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奉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B.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用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能力
C.
导语恰当且富含知识性,能带领学生温习已有知识自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D.
结束语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能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
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
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
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  )。
A.
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B.
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若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C.
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D.
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
提高学生体会诗句的艺术表现力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C.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D.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
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
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
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
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
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
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
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
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
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B.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C.

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D.

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讨论“小乔初嫁了”中的“了”是读“liao”还是读“le”,“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华”究竟读第一声还是第二声,“一樽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并说出理由。其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的具体含义,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中的“风流”进行比较。还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樯橹”与“强虏”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樯橹”一词更有文学味。
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
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学习《兰亭集序》,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
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
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
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设计了如下板书。以下对板书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洁精练

B.

重点突出

C.

条理清晰

D.

内容丰富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对该练习题编写意图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
B.
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
C.
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
D.
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教师教学《祝福》一课,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下选项中,对图示板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部分体现文章主题

B.

本文从整体上来看,运用了正叙与倒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

C.

本文主要人物众多,采用的是多线人物并行叙述的方式

D.

本文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为主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课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君”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生:“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
师: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正是这位大文豪、思想家、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
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
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学习完《过秦论》,教师补充了一段最新的考古资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
师:在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洞庭郡守礼在给属县下达的公文中说了以下一段话。(用课件向学生呈现资料)
师:“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者,辄劾移县,(县)亟以律令具论。”此文颁布于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也就是统一后的次年。公文中强调要尽量使用犯罪之人来承担徭役,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使用老百姓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多加征发,要立即以法律论处。这似乎与我们对秦代滥用民力的印象并不吻合。其实行政风格是始于中央再传到地方的,如二十八年的琅琊石刻中,秦始皇就说,国家要“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从里耶简的史实资料中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暴政的秦。为什么后人都诟病秦朝,你们怎么看?大家可以课下交流探讨。
以下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教师能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
B.
教师能结合史实资料拓展语文课程,实现了课程的综合
C.
与课文内容相悖,阻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
激活了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权威,积极探索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某教科书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选文为《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和《李清照词两首》。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
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品味其特点。
B.
反复吟诵词,体会词的声律美。
C.
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分析其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意图
D.
理解作品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境界。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著名的宋词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A.
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
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
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单选题]
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教师把“品味诗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难点的设计同时也反映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C.
教师对诗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D.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就能完成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单选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
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
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
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单选题]
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B.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C.
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D.
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单选题]
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
B.
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
C.
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
D.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依据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单选题]
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单选题]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
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
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
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单选题]
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时,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课文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所以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适宜的
B.
合理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C.
与作品内容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
目标行为动词设置不恰当,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单选题]
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整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
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单选题]
阅读下面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
《林黛玉进贾府》中注意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来增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林黛玉的美丽和柔弱,王熙凤的珠光宝气,贾宝玉的风流潇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运用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他挑了酒葫芦,盖了火炭,戴上毡笠帽,拿了钥匙,拽了草厅门,才信步投东而去。这一组特写镜头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小慎微、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惟恐出事的思想性格。
对于上述教学片段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
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
B.
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C.
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
D.
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31
[单选题]
《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
A.
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
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
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
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32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我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1)选择一部自己读过的文学名著重读,看看你对它有什么新的发现和理解,之后在班级中作口头汇报。(2)选择这部名著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段和他人共赏,还可以通过走访、调查问卷、邮件等形式了解不同人对同一片段的不同理解,并分析总结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3)根据自己对原著的个性化理解,对这部名著(或其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续写或改编。
对上述教学叙事中“学习任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B.
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C.
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总结能力
D.
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33
[单选题]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B.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C.
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D.
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收藏
纠错
解析
34
[单选题]
某高中语文年级组在集体备课时决定,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时,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教师甲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做游戏的图片作为导入
B.
教师乙将课文重点梳理后,呈现在多媒体上供学生识记
C.
教师丙将思考问题呈现在多媒体上,方便学生在讨论时查看题干要求
D.
教师丁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放到多媒体上,节约了备课和板书的时间
收藏
纠错
解析
35
[单选题]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阅读下列节日名称,按要求答题。
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腊八节、清明节、七夕节。
(1)请按一年中过节的先后顺序,将上述节日重新排列。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日并将其节日传统写下来。
(3)记一次你印象最深刻的节日,写一写你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20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B.
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
C.
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关注并重视传统节日
D.
“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收藏
纠错
解析
36
[单选题]
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
李商隐《贾生》
B.
杜牧《赤壁》
C.
李清照《夏日绝句》
D.
杜甫《蜀相》
收藏
纠错
解析
37
[单选题]
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
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
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
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收藏
纠错
解析
38
[单选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享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
下列对该导入的评析中,错误的是(  )。
A.
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
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
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收藏
纠错
解析
39
[单选题]
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过于倚重学案,以为“一本在手,包打天下”。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是名校)组织教师所编写的学案,基本上无视教材特点、文本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用心的经营和思考,其实质是变着法子对教参进行抄袭。这样的学案,不过是给每个学生另外配发的教参,非但起不到真正导学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
过于倚重学案,就会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大大弱化。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教材的经典名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但常常因为受制于课堂形式的条条框框和教学评价的僵化标准,生怕说得太多,被人冠以“满堂灌”的名头而无法自由畅快地表达。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学生受限于阅读视野和经验,只能停留在浅阅读层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无从获得真知灼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
B.
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
C.
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D.
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收藏
纠错
解析
40
[单选题]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教师始终需要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不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通过展开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学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教学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
B.
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C.
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D.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
收藏
纠错
解析
41
[单选题]
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对其中的建筑格局进行了简单补充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变抽象为具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B.
温故而后知新,感知建筑整体特点
C.
导入方式新颖,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D.
过多引入旧课,课程安排喧宾夺主
收藏
纠错
解析
42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随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
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
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
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收藏
纠错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