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阅读教学
单选题: 72总题量: 72
1
[单选题]
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
B.
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
C.
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
D.
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
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
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
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
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A.
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
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
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
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
B.
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人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
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D.
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
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
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
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现“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绪。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
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
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
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美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C]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师:……
生:……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
B.
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
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
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 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 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 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 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 王》。
下面对这个导人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
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
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
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
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
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师:面对这样一幅照片.大家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里很难受,这样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不公平啊!
生:我们年轻一代要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在我们校园里,我们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家。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今天呢?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啊。
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诗圣杜甫沉痛地写到: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这两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控诉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有特别的服装,吃罐头食品,而人民吃不饱饭。
生:更可恶的是当权者还推卸责任。认为老百姓生活贫困是收成的问题,所以是天灾。
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
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
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B.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C.
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D.
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B.
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C.
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D.
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马谡履历表
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
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 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
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
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
(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
前督部——魏延:
前军都督——张翼:
牙门将——王平:
后军领兵使——李恢,
副将——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
右军领兵使——马忠:
行中军师——刘琰;
中监军——邓芝:
中参军——马谡;
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
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雏;
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
丞相令史——董厥:
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
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
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
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
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
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
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
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
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
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必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作者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作者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
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
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
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收藏
纠错
解析
17
[单选题]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
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
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
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
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
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
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收藏
纠错
解析
18
[单选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设置这一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注意把握词眼
B.
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
C.
两个问题从点到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D.
从两个问题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意图落在了第二问“诗歌思路和主旨”上
收藏
纠错
解析
19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
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
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
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收藏
纠错
解析
20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鸣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高文博学,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拼搏时热情执着,自处时认真!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
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
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
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收藏
纠错
解析
21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一、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二、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A]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卡片说说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地读课文)
板书:形式美、音乐美、绘画关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B]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作“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C]《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交织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再次与全班齐读课文)
三、[D]仿写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下水作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谈感受,写一副对联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
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
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
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收藏
纠错
解析
22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将相和》,谁来说说“将”与“相”分别指什么?
生:既然是将和相“和好了”,当然就有“失和”的过去。这一将一相,为什么会“失和了”?又是怎么“和好了”的呢?
师:对呀,你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全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提醒学生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写写)
师:刚才大家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提出和讨论了自己对课文存在的问题。下面谁来针对这个故事谈谈自己对蔺相如的看法并说说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的?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个聪明、机智的人。当秦王手捧和氏璧,却绝口不提用来交换的十五座城时,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这么说,明摆着是想用骗的手段要回这和氏璧。
生:我觉得,这里用“骗的手段”不妥,用“瞒天过海的计策”更妥当。
师:对,这个词改得好。课文哪个词说这块和氏璧是无瑕的,非常宝贵的?
生:无价之宝。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蔺相如说了谎话,合理吗?如果觉得不合理,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的呢?
生:“战国时候……”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蔺相如不是在说谎,而是一种谋略。
师:蔺相如觉得,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于情于理你秦王是说不过去的.这是要回“璧”的基础。
生:我想,秦王对和氏璧这样爱不释手,蔺相如肯定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为完璧归赵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果然,秦王怕得不到和氏璧,不得不答应约定日期举行典礼再交璧,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过人。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既然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不但没用,反倒会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天下人都怕杀人不眨眼的秦王,蔺相如竟敢针锋相对,以死相逼,这足以说明他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让秦王骗璧失败,秦王肯定恼羞成怒,但是,为了和氏璧,为了秦国的名节,他只能忍痛装着客客气气的样子把蔺相如送回国。面对秦国,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对赵国,蔺相如没有食言,完璧归赵,说到做到。他确实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
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
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
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收藏
纠错
解析
23
[单选题]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
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
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
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收藏
纠错
解析
24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且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设计应深入浅出
[B]文言文教学仍然要重视“诵读”练习,只教方法而缺少读的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本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的特点的。诵读指导,应让学生懂得读,也让学生读得懂
[C]课堂讨论,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参与外,更要设计出好话题,且各个小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揣摩语言是披情入理的切入口。推敲本文“动人之情”的力量来源,除了充分运用“赋”的四字骈句、比喻、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外,主要是缜密的思维、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让晋武帝读罢,理屈词穷。说理与抒情缺一不可。
[D]将语言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实词的用法,又体会了文章思路,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缜密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又能借鉴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的教学反思,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分析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B.
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
C.
深刻理解了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预设的重要性和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
D.
抓住文本特点,双向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收藏
纠错
解析
25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生1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非常好。人们说诗词,七分诗,三分读。我觉得生1的3分可以得满分了。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朗读,也能达到生1这样的高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大声朗读,然后想一想你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三分钟到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我先请个女同学。其他同学看看她能读出味道来吗?
(生2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好,请坐。我问问生3,你看她读出味道来了吗?
生3:我觉得应该说读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如生1那样激情澎湃一些。因为可能是语调问题。
师:哦.有点含情脉脉了是吗?你来读一下我们听听。
(生3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以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读的时候可能有你对诗词的理解,当然还与个人的气质和音质有关系。生3就是重量级的.生2就是小小的女孩儿,可能读出来声音就不那么浑厚,读得也不错。我觉得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审美活动。你读应该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师:我想听听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能讲一讲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吗?要落实到诗词之中。
谁来讲?你读出什么样的感觉了?这种感觉是具有个性的,无所谓对或错。这么好的诗词没有我们的阅读是很遗憾的。我找个同学来起个头儿。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教学过程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重要方法
B.
教师要求学生想想“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就更有目标,效率也会更高
C.
这段教学既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
D.
教师最后的总结发问体现了教师将阅读回归文本内容的意图
收藏
纠错
解析
26
[单选题]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
(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
学生发出一阵笑声。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
(幻灯片显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
片段二:
全班朗读第三段。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秦伯……矣”(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
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
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
师:剩下几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
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
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
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
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收藏
纠错
解析
27
[单选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收藏
纠错
解析
28
[单选题]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
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
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
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收藏
纠错
解析
29
[单选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一句。
师:这句台词的舞台说明中有“眼泪要涌出”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当周朴园要她“下去”时,她感到这辈子恐怕再也不能和周朴园相认了.所以泪要涌出。
师:分析很到位。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因为“老爷”呢?
(生默然)
师:我们想象一下,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2:喊他“少爷”。
(很多学生附和)
师:请注意,我说的是热恋中,而不是侍萍刚到周家时。同学们觉得,我老婆现在会不会这样喊我:“×××老师,你去把碗刷一下吧。”
生(大笑):不会。
师:当然不会,叫上我的身份职业多生疏啊。她会亲切地叫我“×××”或“老公”。(生笑)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齐答):朴园。
师:对呀,以前叫“朴园”,现在叫“老爷”,反映了什么呢?
生3:他们曾经亲密的距离现在拉远了。
师:说得好,但还可以更深入。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里闰土似乎也喊了“我”一声“老爷”,谁能回忆一下“我”的感受?
生4(兴奋):好像是“我”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好一个“厚障壁”呀。文中,侍萍在早已认出周朴园的情况下,她依然执意地喊周朴园为“老爷”。你能悟出什么来吗?
生5:我感觉,侍萍执意地喊周朴园为“老爷”,是想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说明她心中对周朴园依然有怨恨。
师:是啊.“眼泪要涌出”说明她旧情难忘希望被认出,一声“老爷”又说明她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她心中有太多的矛盾、无奈和苦楚。我们品读的这一句集中显现了侍萍在整个第一场中的复杂心理。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
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
“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
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收藏
纠错
解析
30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学习第8小节)
师:[A]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生:(思考片刻)表明马克思善于战斗、勇于战斗。
[B](师蹙眉、叹息,不发表意见)
生:[C](在座位上偷偷地小声说)表明马克思面对的攻击很多,却无力回击
生:(主动回答,但声音较小)也可以表达马克思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的执着。
师:[D](斜视学生)不要再瞎引申了。下面我们来看……
师:(总结)马克思对敌人的“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语言品味环节,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通过充分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教态语言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了姿势、手势、表情等,这些也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谨慎使用教态语言
C.
学生在座位下悄悄回答的那一答案很有道理,拓展了教师的理解,表明该生思维开阔,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精彩预设
D.
对教学的组织过于拘谨,“不要瞎引申了”片面否定了学生的思维。强行掐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幼苗
收藏
纠错
解析
31
[单选题]
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什么?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
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
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
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收藏
纠错
解析
32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节奏感非常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摘文。(板书“铺采摘文”,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
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
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收藏
纠错
解析
33
[单选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B.
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
C.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D.
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收藏
纠错
解析
34
[单选题]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生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有哪些依据?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
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
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
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收藏
纠错
解析
35
[单选题]
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采薇
B.
东篱
C.
捣衣
D.
五柳
收藏
纠错
解析
36
[单选题]
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A.
六合
B.
四海
C.
海内
D.
中原
收藏
纠错
解析
37
[单选题]
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A.
五柳
B.
双鲤
C.
南浦
D.
流水
收藏
纠错
解析
38
[单选题]
某版教科书中《涉江采芙蓉》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文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么理解?
教师针对这一课后练习题设计教学活动,下列教学建议中不合适的是()。
A.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人赠花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B.
运用多种方式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加深记忆
C.
举例同类主题诗歌,展开对比分析,体会意象“芙蓉”所寄托的情感
D.
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离别之思,仿写诗句
收藏
纠错
解析
39
[单选题]
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
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收藏
纠错
解析
40
[单选题]
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
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
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
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
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收藏
纠错
解析
41
[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研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理解近体诗内部诗歌格律的差异,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琵琶行》与《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古体诗中的长篇乐府诗
B.
杜甫的《登高》与王维的《竹里馆》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C.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与杜牧的《秋夕》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D.
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唐代之前的诗歌均属于古体诗
收藏
纠错
解析
42
[单选题]
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收藏
纠错
解析
43
[单选题]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44
[单选题]
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
B.
《送元二使安西》
C.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
《春江花月夜》
收藏
纠错
解析
45
[单选题]
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老师:随着情节达到高潮,这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朔风卷着鹅毛般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天地茫茫一片,雪越下越大,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在这样的氛围下,林冲走向了反抗的道路,的确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大家还能不能看出其他的氛围呢?
  学生1:还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感觉
  学生2:好像有种壮美的感觉
  老师:很好,他们的这种感觉都很好,概括在一起就是?
  学生:悲壮(几乎异口同声)
  老师:我们解决了第二方面,风雪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悲壮的气氛(板书:悲壮)
  老师:那第三方面的作用呢?有没有选择的?
  学生沉默
  老师:看来大家都回避了自己认为难的,没有人选择,那么现在我们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再讨论。
  老师:面对困难,我们应该知难而上,好,我们看看谁先来解决这个大家认为棘手的问题
  沉默
  老师:既然这一方面是烘托人物形象,那么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上节课
  分析的林冲的人物入手,这样的风雪,林冲是何表现?
  学生1:在这么大风雪中,林冲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好像风雪越大,林冲反而越悠闲,(思考)我也说不清楚
  老师:已经说得很好了,大家有没有受到启发得?
  学生3:好像是风雪越大,林冲面对这样的风雪能够忍受,暗示了林冲的随遇而安,等到后来风雪达到了高潮,渲染除了紧张、悲壮的气氛后,林冲在风雪的带动之下,走上了反抗道路。
  老师:很好,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没有解决不来的问题,在风雪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的同时,林冲的性格也随着风雪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
A.
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
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
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
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收藏
纠错
解析
46
[单选题]
学习《离骚》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九辩》《九思》和《九歌》,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加强经典文章或段落的记诵,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
B.
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C.
以上几篇文章都被收录于《楚辞》,有助于学生对“楚辞体”的学习和把握
D.
抓住写人和记事的不同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47
[单选题]
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
B.
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C.
三篇文章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
D.
相同历史背景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收藏
纠错
解析
48
[单选题]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
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
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
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
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收藏
纠错
解析
49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
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
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
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收藏
纠错
解析
50
[单选题]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
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
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
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收藏
纠错
解析
51
[单选题]
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
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
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
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
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收藏
纠错
解析
52
[单选题]
教学《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理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B.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
C.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D.
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收藏
纠错
解析
53
[单选题]
在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某教师说自己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遇到如下几个困难:
(1)余光中的语言很有特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而且虽是散文,但是却带有浓烈的诗歌语言的色彩。
(2)高一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很多人感觉读不顺畅,感觉不对劲。
对于上述教学困难,教师采取的策略不应该是(  )
A.
查找重点词汇,了解其用法
B.
预习至关重要,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
C.
课前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
D.
这篇课文是节选,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全文的内容
收藏
纠错
解析
54
[单选题]
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第一步: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焦母回绝焦仲卿、刘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立誓、刘兰芝和焦仲卿诀别的情景;
(2)喜欢画画的同学为“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画一幅画像,为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画一幅插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伤感爱情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在听媒体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结束本节课。
下列对这个教学过程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收藏
纠错
解析
55
[单选题]
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
《热爱生命》
B.
《奥德修纪》
C.
《百年孤独》
D.
《巴黎圣母院》
收藏
纠错
解析
56
[单选题]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
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
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
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收藏
纠错
解析
57
[单选题]
教学《登高》时,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下列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收藏
纠错
解析
58
[单选题]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收藏
纠错
解析
59
[单选题]
在以“叙事的艺术”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叙述顺序。下列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是(  )。
A.
海明威《老人与海》
B.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C.
张之路《羚羊木雕》
D.
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收藏
纠错
解析
60
[单选题]
在学习了戏剧单元后,有许多学生对悲剧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悲剧剧作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悲剧。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
莫里哀《伪君子》
B.
关汉卿《窦娥冤》
C.
纪君祥《赵氏孤儿》
D.
莎士比亚《麦克白》
收藏
纠错
解析
61
[单选题]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名著阅读,特别是长篇名著的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上周我安排大家了解本班的阅读情况,归纳本班阅读存在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说一说。
师1:我们班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老师规定的篇目,喜欢自由阅读,爱好网络文学、言情小说的学生居多。
师2:我们班学生让我担忧的是,他们大多喜欢阅读短篇小说,一遇到长篇名著就没有了读下去的耐心,总是说自己没时间读长篇著作。
师3:我问了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读完了我规定的长篇名著,但通过提问,我发现,他们的阅读偏重粗略浏览,缺少对内容的研读分析,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师4:我们班学生的阅读质量还好,但他们在阅读时偏重自己喜爱的题材,不喜欢的题材甚至看都不看,阅读面窄。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
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
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
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收藏
纠错
解析
62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
“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
“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
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收藏
纠错
解析
63
[单选题]
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
A.
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
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
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
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收藏
纠错
解析
64
[单选题]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
“20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曹禺,走进《雷雨》。”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  )。
A.
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B.
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
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
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收藏
纠错
解析
65
[单选题]
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
《永别了,武器》
B.
《老人与海》
C.
《百年孤独》
D.
《太阳照样升起》
收藏
纠错
解析
66
[单选题]
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是(  )。
A.
《劝学》
B.
《陈情表》
C.
《过秦论》
D.
《师说》
收藏
纠错
解析
67
[单选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
《晋灵公不君》
B.
《齐桓晋文之事》
C.
《有无相生》
D.
《秋水》
收藏
纠错
解析
68
[单选题]
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学生对典型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吝啬鬼形象的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B.
茅盾《子夜》
C.
果戈理《死魂灵》
D.
吴敬梓《儒林外史》
收藏
纠错
解析
69
[单选题]
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
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
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
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藏
纠错
解析
70
[单选题]
在学习《窦娥冤》后,许多学生都对窦娥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整理现代小说作品中悲惨的女性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骆驼祥子》——小福子
B.
《倾城之恋》——白流苏
C.
《家》——钱梅芬
D.
《祝福》——祥林嫂
收藏
纠错
解析
71
[单选题]
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
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
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中的、简洁精当
C.
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
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收藏
纠错
解析
72
[单选题]
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视频)
师:这么美的歌声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一剪梅》。
师:那咱们来一起背诵一遍这首词。(师生齐背《一剪梅》)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一剪梅》的情感内涵、创作风格。
(生展示相关资料并进行讲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九百多年前北宋的那个秋天的傍晚,荷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什么字?
生:“愁”字。
师: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愁”?
生:相思之愁,甜蜜之愁,闲愁。
师: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和闺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B.
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C.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D.
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
收藏
纠错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