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口语交际教学
单选题: 11总题量: 11
1
[单选题]
某教师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展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B.
体现综合性学习,说读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C.
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D.
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大家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课文中的焦母却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儿子儿媳都很孝顺,特别是儿子,性格太懦弱了。
生: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此时的焦母,不仅是母亲,更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正是这两座大山压得刘、焦喘不过气来。
师:好,弄清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不少同学在预习时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是如此听话,媳妇是如此优秀,他们的婚姻又是如此美满,焦母为何要无事生非。棒打鸳鸯,强行拆散他们呢?
生:因为刘兰芝太优秀了,焦母嫉妒了,加上刘兰芝太柔顺,太听话,焦母认为她好欺负。
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据此,我认为是刘、焦的感情太深了,两人经常卿卿我我。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大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夺走了,自己却被冷落在一旁,焦母吃醋了。
(全班大笑)
师:有道理。据说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好,大家继续谈。
生: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嫌弃刘兰芝,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
(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课文中并未提到这一点,因而不能肯定)
生: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是不是焦母以前就是这样被婆婆欺负的,如今熬出了头。便要在媳妇身上报复?
生:是不是焦母的更年期到了,因此她性情乖僻、行为反常?
(全班哄堂大笑,继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没那么快,因为古代女子十几岁就结婚,推算起来焦母才三十几岁;有的说完全有可能,如果焦母是晚婚晚育的话)
师:刚才有位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的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教师带领学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
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
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
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段中,你感受、体察到了作者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对该练习题设计意图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B.
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C.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
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A.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展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字。
师:你怎样理解“孝”?
(学生自由讨论)
师:孔子日:“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这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这个字是——
生:“忠”字。
师:成为孝子忠臣可谓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但“忠”和“孝”之间似乎天生有矛盾——
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李密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在“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又如何陈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陈情表》。
以下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片导入,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
连续设疑,引发思考,逐步揭示课文主题
C.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合作探究学习
D.
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计划组织一次以“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程,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
观看名家演讲的精彩视频,学习并进行班级演讲
B.
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交际应对能力
C.
设计口语交际情境,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D.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适时指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万类霜天”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又突出了什么?
生: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师:“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的事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其实就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师:这幅立体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风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下面请大家发挥团队精神,为这一节起个小题目。
生:生机勃勃的秋景——“湘江秋景图”。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
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
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
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C.
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
D.
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表达的艺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强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搜集表达得体的语句。下列学生搜集的语句中,表达不得体的是(  )。
A.
欢迎光临寒舍,若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B.
这篇文章我刚刚完成,希望您不吝赐教
C.
感谢您莅临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
D.
你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吗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下列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B.
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
C.
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
D.
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