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单选题: 16总题量: 16
1
[单选题]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
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
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
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收藏
纠错
解析
2
[单选题]
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
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
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收藏
纠错
解析
3
[单选题]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多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 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
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
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收藏
纠错
解析
4
[单选题]
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 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祥林嫂,她善良、勤劳、朴实,一心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甚至于她以自由的丧失为代 价,来换取在这世上活命,可她最终没有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样的命运。在鲁镇人们迎接新年、“欢乐祥和”的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这是她的悲 剧,更是当时无数的跟她一样的被压迫的人们——没有觉醒的人们的悲剧。“祥林嫂们”的悲剧!然而这场悲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祥林嫂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 吃人;“祥林嫂们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继续的:人们不断被摧残、被异化:进而在不自知中摧残和异化着下 一个不幸者。
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鲁迅这样的斗士,他用自己的笔,作投枪作匕首,向这些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他用自己的冷峻得近似手术刀般的如椽巨笔解剖这一个一个衰朽的灵魂。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祥 林嫂们”的言行,就是对他们的描写,对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解剖。我们下节课重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2)大家写一段文 字,“现代社会的‘祥林嫂”’,大家思考一下,现代社会有没有“祥林嫂”?有没有需要我们拯救的“祥林嫂”?要求重点写出他们的灵魂。
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
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
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
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5
[单选题]
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我来迟了”,讨论、探究:为什么王熙凤偏偏就来迟了?
师:“我来迟了”,是王熙凤说的话。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迎接来了。为什么她偏偏就来迟了呢?
生1:王熙凤在贾府是实权派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
生2:任何事物都有偶然性,来迟了事出偶然。
生3:这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之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生4: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独具匠心。
教师感到生3、生4发言已点到问题的要害之处,就插话把问题转入第二轮讨论。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
生5:贾府是礼仪显赫之家,等级非常分明。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拜见大舅母、二舅母,即使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生5的发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生6:如果把王熙凤当作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一辈放在一边,那么,就会违背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生7:“我来迟了”是“迟”在林黛玉与贾母等人见面以后。这时候王熙凤出场亮相,给她一个单独活动,充分展示自己性格的广阔天地。所以“迟”得恰到好处。
生8:“我来迟了”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包括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屏气敛声的,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笑,“放诞无礼”,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人物。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
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
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
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收藏
纠错
解析
6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的要求: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象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的教学小结,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
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
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
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7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出示目标
二、自学环节
[A]下发导学案,做出明确清晰的自学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自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自学指导:略)
三、合作探究
[B]通读全文,小组展示,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作者具体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②每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内容。③精读第一、二节,找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①相互检测导学案完成情况,做出等级评价。②讨论解决相关问题,统一看法,落实展示具体分工及内容。③到黑板展示探究结果,对同学的异议做出相应解答。
四、点拨精讲
[C]总结归纳情感分析的基本方法:借助背景揣度、分析;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印证;精读段落.明确答案
五、当堂检测
[D]结合导学案上自学检测,限时完成,口头提问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
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
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
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收藏
纠错
解析
8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
②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略)
③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略)
④教师点评肯定。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
“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
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
“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收藏
纠错
解析
9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B.
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C.
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D.
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收藏
纠错
解析
10
[单选题]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B.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
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D.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收藏
纠错
解析
11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一位普通中学的孙老师,在进行语文复习教学时,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复习的条理与线索更加清晰,他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对本单元复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处理。这堂课,孙老师自己很满意,甚至觉得有几分风彩。而在这之后,孙老师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孙老师,我认为这是你上的最不好的一堂课,因为你在做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孙老师感到了震惊。这件事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
下面对这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B.
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
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
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收藏
纠错
解析
12
[单选题]
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从当时的局势看,如果鸿门宴上放过刘邦,项羽还有杀他的机会吗?
(PPT展示楚汉历史大事、时间)
师:若项羽有心杀刘邦,鸿门宴并非唯一的机会。准确地说,从鸿门宴起到分封后,诸侯归封,其间长达4~5月之久,关中之地始终受项羽控制,他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除掉刘邦。因此,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的不是诛刘良机,而是失去了诛刘之心。那么,项羽在鸿门宴后留有后手吗?
(PPT展示补充材料)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政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师: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鸿门赦汉绝非一个偶然事件,而是项王斟酌后的结果,因为没必要杀——杀了麻烦——还有机会杀——比杀更厉害,再加上项羽的出身、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自负,无意于用卑劣之法于酒宴上杀刘邦。所以刘邦的脱逃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项羽的性格问题。更谈不上能决定刘项的成败了。今天的讨论我们理清了一些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其本质。下面我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对于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
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
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
D.
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收藏
纠错
解析
13
[单选题]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
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
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
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收藏
纠错
解析
14
[单选题]
阅读《变色龙》的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写一篇作文。这篇作文的要求是:①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②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③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④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对上述课堂小结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B.
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
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
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收藏
纠错
解析
15
[单选题]
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
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收藏
纠错
解析
16
[单选题]
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评课记录,按要求答题。
李老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入环节处理得很流畅,从陶渊明其人、其文的介绍,自然过渡到了对“序”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序言。虽然看似对作者其人、其文的介绍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整堂课中,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的小序教学中,李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了翻译,看似分析得很透彻,但以学生目前已掌握的知识来说,本堂课的序言文字浅显且注解详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理解序言的意思,而李老师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李老师秉承了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理解问题。但是,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很困难,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李老师通过设置一环一环的提问,将问题分解,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带领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上述评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B.
“少教多学”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
教师要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
D.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控自己的预设,按照预设进行教学
收藏
纠错
解析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