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都是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用铂作电极电解某金属化合物(XCl2)溶液,当收集到1.12L氯气时(标准状况),阴极增重3.2g,则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防晒霜之所以具有防晒功能,是因为其有效成分的分子中有π键,这些π电子可吸收紫外线后被激发,从而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下列物质可以用作防晒霜有效成分的是( )。
人体在进行无氧运动时,体内的葡萄糖会转化成乳酸,乳酸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使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有哪些优点?
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应坚持哪些原则?
运用模型进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中学阶段涉及的有关水分子的几种模型。(化学式可看作是符号模型)
请选择适合解释下列现象或规律的模型(每项限选一种),并做出解释。
模型建构教学有哪些优点?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雾霾天气得到改善,雾霾是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某工厂排放烟气中SO2的平均含量为0.032g/L ,为了减少有害气体进入空气,用780g硫化钠(Na2S)溶液恰好能吸收2000L该厂烟气中的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求理论上应得到的NaHSO3溶液的质量(假设烟气中其他成分不能被吸收)。 【考试结果】在参加测验的学生中,有40%的同学解答错误。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理论上应得到的NaHSO3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下面是某教师进行“常见的酸和碱”内容的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酸和碱,并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展示科学史料】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冲洗后发现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通过进一步实验,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讲解】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探究活动】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常见的酸和碱。
【小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练习】判断物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变化。
【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请回答问题 。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教学设计意图。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科学史料”的教学价值。
请说明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应具备的特征。
材料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溶解度”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材料2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溶解度的内容如下: 溶解度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资料卡片
材料3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相关知识。请回答问题。
请分析“溶解度”内容的特点及其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溶解度”内容的教学设计,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