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
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
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
2.从诗人的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
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_______景,抒了_______情,感情的变化是_______,给人_______的感受,所以_______。
(生齐读,并自由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
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
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重点说首联中的“鸟飞回”。我感觉“飞回”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照一般理解,飞鸟在风很急的情况下要归巢,但它为什么不归巢而在天空中盘旋?这好像在暗示诗人的命运。他这个时候正在西南漂泊,而尾联中的“艰难”,说的就不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运。
师:那么,这句秋景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郁。
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我觉得这一句是说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指诗人年老、体弱多病,而且独自登高。
师: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压抑、沉重。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来是非常壮观的景象,但诗人在这里却写出了凄凉、茫然的感觉。说到“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但没有说到“去”,是诗人不知自己的前途奔向何方,也不知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落叶已经够让人感到凄凉了,诗人再加上形容词“萧萧”,显得更加冷清。
师:很好。“无边”和“不尽”给人的感觉非常壮阔,正像她说的这样,壮阔的景物让我们感觉无助。场景越壮阔,人就显得越渺小。她又抓住了“落木”这个意象,落叶已经给人带来凋零衰败的感觉,再加上“萧萧”的声音,更有一种空旷荒凉之感。这样,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
师:有没有同学感受到诗中的“顿挫”之意呢?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国运衰落和命运坎坷导致诗人头发都白了;“潦倒”是说失意的时候,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因年老体病不能喝酒,心中的忧郁无从排解。
师:诗人郁结难舒,这是“顿挫”风格的一种体现。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频,从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里再去体会《登高》“沉郁顿挫”的特点。
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
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呜,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里。
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
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呜,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里。
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
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
【注】
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寅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
【注】
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寅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
【注】
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寅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在清晰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