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某物理教材介绍了一位科学家的设想:如图l所示,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将绕地球运动。这是最早的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设想,提出该设想的科学家是( )。
某种双折射材料对600nm的寻常光的折射率是1.71,对非常光的折射率为1.74。用这种材料制成四分之一波片,其厚度至少应为( )。
如图2所示,在宽度为d的无磁场区域的左右两侧,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边长l为2d的正方形金属线框efgh置于左侧区域,线框平面法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对角线fh与磁场边界平行。现使线框以速度v垂直于磁场边界从图示位置向右匀速运动,在整个线框穿越无磁场区域的全过程中,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
图3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1.25s时的波形图,图3乙是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已知c位置的质点比a位置的质点晚0.5s起振。则该质点可能位于( )。
在图4所示的理想气体循环中,若Ta,Tb,Tc,Td和γ已知,其中γ=Cp/Cv,则其效率η为( )。
Ox坐标轴上有A、B两点,如图5甲所示。将点电荷Q置于轴上的某点,先后分别将试探电荷+q。放于A点,-qb放于B点,测得试探电荷受力大小与所带电量的关系分别如图5乙中直线a、b所示,方向均与x轴的正方向相同。关于点电荷Q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臂伸开时,转动惯量为J0,角速度为ω0,动能为E0。收回手臂后,转动惯量为1/3J0,角速度为ω,动能为E。运动员旋转变化过程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从甲、乙两种金属中飞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与入射光频率u的关系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质量m为10kg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若已知木箱与地面问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g取10m/s2,用积分法求:
t=4s时,木箱的速度大小。
t=7s时,木箱的速度大小。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
指出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存在的问题。
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针对该同学电路图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
案例: 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片段。
评述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指出丙、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两位同学使用多用电表以后,分别把选择开关放在图11a、b所示的位置。
你认为谁的习惯比较好?说明理由。
基于该图示,结合多用电表工作原理,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碰撞”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动量、动量定理、碰撞等知识。
简述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含义。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