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化学用语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室温下,在下列各溶液中—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贝诺酯是解热镇痛的药物,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某化学小组在研究只改变某—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变化曲线(图中D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代表物质的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中学化学中经常用的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
化学教学中,选择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材料:
研究表明,学生并不是空着大脑走进化学课堂的。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新知识的学习。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方式有哪些?
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材料: 在刚学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后,某初中化学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用下面的数据进行测试,试题常温下有12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钾溶液,若使其变成质量分数为12%的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
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试对B、C的2种答案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上面的统计与分析,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强化和补充。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列是某教师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的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1。
向集满CO2的矿泉瓶中倒入二分之一体积的水。
(学生进行实验1,现象:瓶子变瘪,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请简述该案例中老师的教学思路。
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思路的优点。
应如何评价学生A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阅读下列材料中的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酸的化学性质"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常见酸的主要**和用途,知道酸的腐蚀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中有关"酸的化学性质"内容如下:
(1)如图10-7所示,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2)回忆第八单元..... (3)一根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几种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请写出稀盐酸与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完成酸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