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五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1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
李商隐《夜雨寄北》
C.
白居易《观刈麦》
D.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
A.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B.
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整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C.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
语文学习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
《白雪公主》
B.
《皇帝的新装》
C.
《灰姑娘》
D.
《睡美人》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
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
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
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C.
提取信息的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
教师提示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述准确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导读《名利场》后,教师给学生推荐同样描写主人公跻身上层社会梦想破灭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类小说的社会意义,下列小说适合推荐的是(  )
A.
司汤达《红与黑》
B.
席勒《阴谋与爱情》
C.
小仲马《茶花女》
D.
屠格涅夫《父与子》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
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
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
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阅读口语交际课《做一回小记者》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第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教学方案。为了营造“答记者问”的口语交际情境,我选取了六位学生做“发言人”介绍学习经验,其他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发言人”。所有学生都写出参与这次活动的体会。课堂上,六位“发言人”的经验介绍得很精彩,“小记者”们提问也很积极。第二天收完作业,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写了满满一页,内容也很充实。这次课学生既交流了学习经验,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我心里很得意。晚自习时,我跟学习委员聊天,他说昨天的课很有趣,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就另外的话题进行采访,比如儿童辍学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题等。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不够开放,只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空间。下一次,我应该与学生一起来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
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
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
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第三只猫?
生:因为小猫做错了事。
师:再思考一下,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因为“我”冤枉、误解了它,以为它做错了事。
师:是的。这样我们就知道,第三只猫是因为“我”的冤枉和误解而死的,所以相较前两只猫,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我”难受。这样的结局很让人心碎。可大家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冤案的出现呢?从文中找一找依据。
生:我觉得是偏见。第l7段,因为猫总是“凝望”小鸟,所以,小鸟死了,本来就不怎么受欢迎的这只猫嫌疑最大。
师:非常好,我们看到,如果是前两只猫的话,作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也正是由于“我”的偏见,才造成了这次冤案。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生:不要妄下定论,要经过思考;不要有偏见,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待动物。
师:是的,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曾经误解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吗?谈谈感受。
(生谈经验感受)
师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了解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有了很多的收获。生活中我们要同情弱者,拒绝偏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
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
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阅读下面《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的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
师:好,点评得不错。
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
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从“竟”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
师:分析得好!
对上述课堂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点拨为学生解决问题总结了具体的方法
B.
教师适时的点拨起到了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C.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D.
点拨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课前演讲的教学反思,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后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的进步,我也感觉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
关于课前演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B.
演讲可以提高学生胆量,锻炼他们的1:2语表达能力
C.
演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
D.
通过演讲,教师能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有利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
—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阅读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正确、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获取独特的体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到教与学的需要。教学文本解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解读,教学文本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进行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审美感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语文学习。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学文本解读涵盖了研究性解读、欣赏性解读的全部特征
B.
教学文本解读与研究性、欣费|生解读的主要差异是文本差异
C.
教学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D.
教学文本解读是教师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的个性化解读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易错)
A.
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
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
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
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朱自清《春》
B.
茅盾《白杨礼赞》
C.
汪曾祺《昆明的雨》
D.
鲁迅《藤野先生》
收藏
纠错
16
[简答题]

阅读八年级课文《海燕》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下列题。

环节一:多层诵读

(1)播放录音听读

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听后的感受或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说明暴风雨是如何变化的,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表达。

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

(3)指导揣摩精读

①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

②《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③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海燕形象的表现起到什么作用?

④思考: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学生起立诵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之一。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诗歌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环节二:品味探究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

示例一:“黑色的闪电”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的感觉,“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评析“环节一”中设置多层诵读的作用。

未作答
2、

评析“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的目的。

未作答
17
[简答题]

阅读《浪之歌》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作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所以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教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位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做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好处,怎一个妙字了得?伤处,怎一个痛字了得?

(生发出一阵惊叹。有人在小声称赞:才子呀!)

师:分析得很全面!既注意到了内容方面的前后比较,又读出了散文诗押韵的特点,同时还很投入,用反问句将我引入这种境界!对这一句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喜欢的句子也是“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句话写出了海浪和海岸若即若离的关系,正如老师曾讲的一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呀?

师:这是柳永的词作《蝶恋花》中的名句。课下我会把这首词打印出来,贴在班里。这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内容上进行理解。好,继续。

生:我读的一句是“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这句话中,“里”和“体”押韵,读起来比较顺口。“碧海丹霞”使人感到广阔,心情舒畅:“银白的浪花”让人感到纯净、清新,“金沙铺就的海岸”又让人感到温馨和谐,令人向往。

师:抓住了关键的词语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出关键词语所创造出的意境。

生:“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押韵,富有关感,既有散文诗的条理也不失感情色彩,形象地写出了海浪起伏的景象。

生:“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清晨”与“傍晚”,两个“于是”,前后呼应,十分押韵,增强了语势,表达了浪与海紧密相连的关系。

师:读得还应该更有感情。有些重点词要读得更重些。试一试?

(生再读。突出了“海誓山盟”“紧紧搂抱”“歌吟”“亲吻”,有些同学善意地笑了)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觉得你们已经学会从散文诗本身的特点去感受语言。但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去表情达意、抒发感情的。我们在品味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感受出语言背后的东西。好,继续。

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与海岸嬉戏着,但海岸不理“我”。“我”依旧要重复,这些都说明了“我”的执着:为了爱情而百死不悔,即使无法相拥相抱,也在坚持。

最后“终身的工作”也体现了另外一种语气,一辈子无法自拔。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结合新课改理念,试评析该教学片段中的两处优点。

未作答
2、

请结合本课教学,给该教师提出合理建议。

未作答
18
[简答题]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原文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

思考探究

一、读这首诗要注意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二、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4.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啧薄

积累拓展

四、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朗读前,先和同学讨论:如何把握朗读的语速、节奏、语气和语调?

五、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 ;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

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

单元介绍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预习提示

先默读诗歌,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打动你的诗句画出来。再大声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说说你的整体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收藏
纠错
问题:
1、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未作答
19
[简答题]

(材料)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秋天来了。

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

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这地上高粱渲染的吧?采—簇这绚丽的红,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秋的红霞。秋风拂过树梢,银杏叶像—把把小扇子,有的深绿,有的黄绿相间,有的金黄。风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飘落,好看极了。

④听,那长空里雁群引颈长鸣,唱响粗犷的曲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字,排成人字,时而清远流长,时而短促有力,声声鸣叫,回荡在广袤苍穹里。听,那秋夜里草丛中蟋蟀的此起比伏的吟唱,你若摒息静听,有高音,有中音,有独唱,有合唱。秋天是属于大雁,属于蟋的季节。

⑤风里总是带着芳香,淡淡的,忽远忽近。那是桂花的味道,橘黄的丹桂,淡黄的金桂,米白的银桂,一树树,—簇簇,枝繁叶茂。悠悠花香飘荡在秋风里,在人们的心田荡漾、酝酿,浸人心脾。

⑥秋天,是喜上眉梢。且不说地里绿绿的大白菜,橙黄的胡萝卜;也不说满架紫色的葡萄,高树上橘红的柿子;单是林子里的枣树,满树的红,就给人无限喜悦。小孩儿结伴拿着竹竿去打枣,说来可有趣,一个在打,其他几个拿着小筐在下面接,不时还拣一个塞嘴里。鼓起的脸颊,仰着的小脑袋,亮晶晶的眼神,是那样的可爱。田野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水稻了,层层叠叠的,金黄的色彩蔓延到山的那边。一串串稻穗十分饱实,它们的头都垂得很低,望着根部,也许是在诉说着感激吧,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啊,不论南方北方,都是甜美的。

⑧我喜欢秋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作文评改问题:请从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未作答
2、

作文评改问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未作答
20
[简答题]

案例:

多彩的旅行

①我极爱旅行,尤其喜爱江南风景。暑假,我踏上了去乌镇的路,开启我新一期多彩的旅行。

②一提到乌镇,我就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磅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吹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

③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经过几家店铺,眼前,出现了一座用石头垒起来的桥。它结实、美观,如长虹卧波。这是架在河道上的第一座桥,叫逢源双桥,瞧!不管是一座小桥,也透着乌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④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的色彩才会分外夺目,格外诱人。

⑤踏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路遇挂蓝印花布的作坊。忽地看见了茅盾故居,便跨门进入。屋中,只有一张小书桌和一把木椅,椅腿已有些腐烂。桌上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页角还带着破损,书中的字依然清晰可见。我想这正如同文化,也许人会

朝生夕亡。但这里的文化却从未中断。不知道是茅盾成就了乌镇,还是乌镇成就了茅盾。

⑥出门看到几个小孩子安静地坐在门槛上,不嬉笑不打闹,只是围着一本书无声地看着,仿佛已经深深坠入其中。不远处,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似乎在谈论着什么,我走近一听,是在聊《水浒传》哩!我不禁感慨,这种孕育大师的小镇里文化底蕴如此深厚,长辈带着小辈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潜移默化间,文学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是传承。令人起敬的传承。

⑦今日的乌镇也不乏现代文化的气息,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在古老的小镇长久驻下身影。没有哪个古镇能如此完美地将现代融入古老,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⑧枕水之家,丝绸之府,徜徉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心生幻觉,穿梭于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里,这多彩的旅行让我驻足凝望,心驰神往……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未作答
21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收藏
纠错
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15题)
简答题(每题17.5分,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