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一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5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38.4 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22.4L气体。则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

A.

1.0 mol

B.

1.6 mol

C.

2.2 mol

D.

2.4 mol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
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
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图l所示是一个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请你观察图谱,分析其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CH3CH2CH2CH3

B.

(CH3)2CHCH3

C.

CH3CH2CH2OH

D.

CH3CH2COOH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
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待查证
C.
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A.
过滤
B.
萃取
C.
分液
D.
蒸馏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  )。
A.
行为主体
B.
行为动词
C.
行为条件
D.
表现程度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
C.
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
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A.
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B.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C.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D.
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在学习“空气”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感受人与空气的密切关系,认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
A.
认知性目标
B.
技能性目标
C.
体验性目标
D.
策略性目标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结果性评价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
A.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B.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
C.
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D.
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用铂作电极电解某金属化合物(XCl2)溶液,当收集到1.12L氯气时(标准状况),阴极增重3.2g,则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24

B.

56

C.

64

D.

65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下列化学史实表述符合事实的是( )。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测定出来的
B.
拉瓦锡发明了天平,并把它广泛应用于测量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C.
化学家范特霍夫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成功解释了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
D.
道尔顿最先提出原子的概念,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平衡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将 1molN2(g)和 3mol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 kJ

C.

相同条件下,1mol 和3molH2(g)具有的能量小于2mol

NH3(g)具有的能量

D.

如将一定量 和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 kJ,则此过程有1molN2(g)被还原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图1: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B.

图2: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

C.

图3: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D.

图4:分离二氧化锰固体和二氯化锰溶液的混合物

收藏
纠错
16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碘酒可使蛋白质变性,故常用于外用消毒

B.

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抗酸药通常含有麻黄碱

C.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预防疾病,没有副作用

D.

使用青霉素时,可以不用进行皮肤敏感试验而直接静脉注射

收藏
纠错
17
[单选题]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一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实验设计一M一得出结论一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
A.
查阅资料
B.
统计数据
C.
分析原理
D.
验证假设
收藏
纠错
18
[单选题]
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
A.
消除散落在地上的汞珠的方法是用土掩埋
B.
铜丝擦亮后,伸入到硫蒸气中,得到的产物是CuS。
C.
可用铜制器皿盛盛放冷的浓硫酸
D.
可用热的浓NaOH溶液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
收藏
纠错
19
[单选题]
某教师在讲授科技动态相关内容时,选用了某人进入堆放大量新鲜玉米皮的地窖晕倒的报道作为情景素材,该情景素材属于( ) 。
A.
化学反应
B.
化学史
C.
科技动态
D.
社会现象
收藏
纠错
20
[单选题]
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常会出现“注释”,下列内容不适合放在注释中的是( )。
A.
新科学名词解释
B.
拓展性化学史素材
C.
教科书中引用统计数据的来源
D.
实验安全操作事项
收藏
纠错
21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水的净化”的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l爱护水资源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水的净化”实验如下:实验4—1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4—2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4—15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1:7,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4—16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取实验4—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

收藏
纠错
问题:
1、

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水的净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22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未作答
2、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未作答
23
[简答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收藏
纠错
问题:
1、

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未作答
2、

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未作答
24
[简答题]

下面是某教师进行“常见的酸和碱”内容的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酸和碱,并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展示科学史料】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冲洗后发现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通过进一步实验,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讲解】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探究活动】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常见的酸和碱。

【小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练习】判断物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变化。

【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请回答问题 。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教学设计意图。

未作答
2、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科学史料”的教学价值。

未作答
3、

请说明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应具备的特征。

未作答
25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列是某教师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的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1。

向集满CO2的矿泉瓶中倒入二分之一体积的水。

(学生进行实验1,现象:瓶子变瘪,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简述该案例中老师的教学思路。

未作答
2、

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思路的优点。

未作答
3、

应如何评价学生A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20题)
简答题(每题18分,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