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22.4L气体。则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
图l所示是一个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请你观察图谱,分析其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用铂作电极电解某金属化合物(XCl2)溶液,当收集到1.12L氯气时(标准状况),阴极增重3.2g,则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水的净化”的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l爱护水资源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水的净化”实验如下:实验4—1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4—2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4—15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1:7,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4—16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取实验4—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
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水的净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下面是某教师进行“常见的酸和碱”内容的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酸和碱,并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展示科学史料】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冲洗后发现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通过进一步实验,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讲解】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探究活动】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常见的酸和碱。
【小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练习】判断物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变化。
【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请回答问题 。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教学设计意图。
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科学史料”的教学价值。
请说明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应具备的特征。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列是某教师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的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1。
向集满CO2的矿泉瓶中倒入二分之一体积的水。
(学生进行实验1,现象:瓶子变瘪,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请简述该案例中老师的教学思路。
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思路的优点。
应如何评价学生A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恰当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