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
,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08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全世界每年钢铁因锈蚀造成大量的损失。某城市拟用图1方法保护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钢质管道,使其免受腐蚀。关于此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表1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
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维生素B1可作为辅酶参与糖的代谢,并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该物质的结构式如图3所示。 以下关于维生素B1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l所示是一个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请你观察图谱,分析其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加热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方案2: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有无沉淀生成
方案3:加入少量盐酸有无气体生成
方案4:放入试管中 加热 有无水滴生成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设计进行评价。
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以下是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结晶”的教学片段。
提出问题: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展示实例:盐场用海水晒盐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从而得到食盐晶体。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析出。我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作结晶。
联系实际:展示结晶的分类对比表,得出“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掉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认识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叫作“蒸发结晶”。
提出问题:除了蒸发结晶的方法,还有其他的结晶方法吗?
探究“降温结晶”:学生进行硝酸钾晶体的制作过程,结合结晶过程的图片,观察到硝酸钾溶液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会发生结晶,逐渐有晶体析出,认识这种结晶方法叫作“降温结晶”。
拓展实验:由实验探究可知,食盐溶液不宜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请同学们参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对比分析、思考、讨论原因所在,比较两种结晶方法,大屏幕展示结晶分类对比表。
学以致用:议一议“夏盐冬碱”之奥秘。
课后作业:查找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整理书写蔗糖的制取过程。
试分析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有什么好处。
试说明该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包含哪些类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某教师开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播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录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过程;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演示,逐一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后,演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全过程。
简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试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具有哪些作用。
材料:
研究表明,学生并不是空着大脑走进化学课堂的。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新知识的学习。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方式有哪些?
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