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四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5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W)>r(Z)>r(Y>r(X)

B.

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弱

D.

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在反应

中,下列反应速率表示反应最慢的是(  )。

A.

vA=20.5mol·L-1·S-1

B.

vB=75mol·L-1·min-1

C.

vC=20.9mol·L-1·S-1

D.

vD=90mol·L-1·min-1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已知A、B为单质,C为化合物,能实现如下转化关系的是(  )。

A.

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A可能是Na

B.

若C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气体,则A可能是O2

C.

若C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B可能为Fe

D.

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可能为Cu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2。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中含有2种官能团

B.

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

C.

1mol分枝酸最多可与3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

D.

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中制备溴苯用苯和溴水
B.
异戊二烯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C.
淀粉与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D.
用FeCl3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酚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下列哪组实验全部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 )。
A.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氨气的实验室制取
B.
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C.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D.
氮气的实验室制取、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
类比
B.
演绎
C.
归纳
D.
分类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学习策略是(  )。
A.
概念形成策略
B.
概念同化策略
C.
问题解决策略
D.
概念图策略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
讨论谈话法
B.
演示观察法
C.
启发讲授法
D.
实验探究法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下列关于自主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C.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D.
自主学习就是上自习课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化学教学理念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下列关于化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B.
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
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D.
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只需重视学习结果即可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某教师在讲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中,“物质的构成”这一知识内容的板书形式如图4所示。该教师的板书采用的形式是(  )。

A.

提纲式

B.

图表式

C.

运演思路式

D.

综合式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策略之一。根据这一策略原则,在给初中学生讲授“置换反应概念”时,通常讲授顺序应选择( )。
A.
首先讲概念,然后讲通式A+BC══AC+B,最后举实例
B.
首先列举实例。然后讲授概念,最后抽象出通式A+BC═AC+B
C.
首先写出通式A+BC══AC+B,然后归纳,最后讲概念
D.
首先讲概念,然后举出实例,最后总结、归纳出A+BC══AC+B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
A.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B.
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
C.
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
D.
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
A.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B.
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
C.
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
D.
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
收藏
纠错
16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l2具有漂白性,故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B.

SO2有还原性,故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单质硅化学性质稳定,故可用于制造光纤和太阳能电池

D.

NH3是一种碱性气体,故可用P2O5或碱石灰干燥

收藏
纠错
17
[单选题]
某教师在开展“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下列最能让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产生直观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讨论法
C.
练习法
D.
讲授法
收藏
纠错
18
[单选题]
某教师在“燃烧和灭火”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自己开发的一些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课后,他对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了反思。下列选项不属于本次反思内容的是(  )。
A.
教师是否板书所展示的视频与图片名称
B.
视频的播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C.
图片的展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D.
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否和视频播放的内容相互映衬
收藏
纠错
19
[单选题]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H—1,N——14))。
A.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
B.
2g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C.
在常温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
17g氨气所含的电子目为10NA
收藏
纠错
20
[单选题]
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常会出现“注释”,下列内容不适合放在注释中的是( )。
A.
新科学名词解释
B.
拓展性化学史素材
C.
教科书中引用统计数据的来源
D.
实验安全操作事项
收藏
纠错
21
[简答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未作答
2、

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未作答
22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以下是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结晶”的教学片段。

提出问题: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展示实例:盐场用海水晒盐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从而得到食盐晶体。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析出。我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作结晶。

联系实际:展示结晶的分类对比表,得出“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掉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认识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叫作“蒸发结晶”。

提出问题:除了蒸发结晶的方法,还有其他的结晶方法吗?

探究“降温结晶”:学生进行硝酸钾晶体的制作过程,结合结晶过程的图片,观察到硝酸钾溶液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会发生结晶,逐渐有晶体析出,认识这种结晶方法叫作“降温结晶”。

拓展实验:由实验探究可知,食盐溶液不宜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请同学们参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对比分析、思考、讨论原因所在,比较两种结晶方法,大屏幕展示结晶分类对比表。

学以致用:议一议“夏盐冬碱”之奥秘。

课后作业:查找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整理书写蔗糖的制取过程。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试分析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有什么好处。

未作答
2、

试说明该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包含哪些类型。

未作答
23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某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未作答
2、

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

未作答
24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要求: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

未作答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

未作答
25
[简答题]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中学化学中经常用的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收藏
纠错
问题:
1、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

未作答
2、

化学教学中,选择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20题)
简答题(每题18分,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