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应
中,下列反应速率表示反应最慢的是( )。
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在复杂的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图2,关于它的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根据图1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某教师在讲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中,“物质的构成”这一知识内容的板书形式如图4所示。该教师的板书采用的形式是( )。
图l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请简述化学史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 实验2-1: 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
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中学化学中经常用的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
化学教学中,选择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材料: 在刚学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后,某初中化学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用下面的数据进行测试,试题常温下有12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钾溶液,若使其变成质量分数为12%的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
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试对B、C的2种答案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上面的统计与分析,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强化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