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二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1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
A.
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
A.
《等你,在雨中》
B.
《追梦者》
C.
《偶成》
D.
《我用残损的手掌》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设计“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阅读主题教学时,教师想向学生推荐几部相关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B.
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传说》
C.
刘震云《一地鸡毛》
D.
莫言《生死疲劳》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
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
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
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
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
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著名的宋词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A.
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
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
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享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
下列对该导入的评析中,错误的是(  )。
A.
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
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
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B.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C.
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D.
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
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
B.
《送元二使安西》
C.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
《春江花月夜》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仍存在问题,习作中常常出现病句。为引起学生对习作语病问题的重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教师举出以下病句例子让学生进行修改,以下修改意见有误的一项是()。
A.
病句:《红楼梦》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诸多人物的生动事迹。修改意见:原句搭配不当,应将“事迹”改为“形象”。
B.
病句:在80多年前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失去了一条腿。修改意见:原句用词不当,应将“战斗”改为“战争”。
C.
病句:猫儿娇憨的姿态,惹得大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修改意见:原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地笑起来”。
D.
病句:老师睁大眼睛盯住小陈,他被他的奇怪的神情弄得莫名其妙。修改意见:原句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对”。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一位普通中学的孙老师,在进行语文复习教学时,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复习的条理与线索更加清晰,他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对本单元复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处理。这堂课,孙老师自己很满意,甚至觉得有几分风彩。而在这之后,孙老师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孙老师,我认为这是你上的最不好的一堂课,因为你在做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孙老师感到了震惊。这件事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
下面对这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B.
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
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
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有意识地搜集语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围绕“老龄社会”这一话题节选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包括《“银发潮”将席卷中国》《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良策》。然后,我设计三项学习活动:(1)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2)有人认为实行“二胎政策”能够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有人认为这种对策治标不治本。请任选一方,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观点。(3)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材料提及的上海市社区经验,为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
对上述教育叙事中“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融人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
B.
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C.
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D.
侧重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选修课程中倡导专题阅读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单篇教学在理解文本脉络结构,揭示文本解读思路,训练核心读写技巧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甚至说,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但是,高中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单篇教学,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中得到的共识。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关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当然,专题阅读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评价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等。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差异在于课堂容量不同
B.
整体关照是指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
C.
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
D.
专题阅读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收藏
纠错
16
[简答题]

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问题。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未作答
17
[简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①无数的雨夜,无数的彷徨,当我再一遍遍地读起那首诗《未来》,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关于苦难的今天与迷茫的未来。我想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今天的动力,我想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②诗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可见到那些年华,感到那段流年沧桑,钱学森回国,在中国手无寸铁、一穷二白之时,心怀“两弹—星”的伟大梦想。经过几十年契而不舍的研究,一声惊雷,响彻世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心忧中国人的温饱困境,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试验和攻艰,杂交水稻,横空出世。一次次的试验成就了伟大的梦想,他们心怀明日、奋进今日。

③诗人说:“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当是浩瀚不凡。”你可听到那些呐喊,想到那段光辉岁月。1919年的中国,激荡着救亡图存的旋律。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人们开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交响融合。2019年的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抵砺前行。我们立足当下国情,只争朝夕地抓住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今天的中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明天的中国,必将实现伟大的梦想。

④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人而言,今天是当下努力攀峰之日,坚持不懈;明天则是位于巅峰之时,俯视群山,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心怀远方,追逐梦想。今日心怀希冀,明日便坚定前行。今天足够努力,明天便收获丰硕。

⑤人在世间,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沧海之中,今天是船桨,明天是灯塔,我们不应错失今日、亦不放弃明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从第2、3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3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未作答
18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细节之美

①川端康成曾写过:“凌晨三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读罢,我被这细节的美深深折服,也不禁赞叹作者取芒焰于平淡、得绚烂于细微的观察力。

②我抬眼一看,路上充斥着匆匆行人,他们盯着手机,刷着微博、微信,再美的晚霞也不能使他们驻足留恋。我想起北岛痛心的感叹,当商业与娱乐占据人类的心灵,那细节之美难道只会出现在诗人与作家的文学花园里吗?

③当商业车轮肆意往前急驰,人们耳边听到的全是“进取进取”“向前向前”,身体和心灵都在追名逐利的路上奔跑,哪有时间在意身边的细节美呢?冯骥才看着一只毛毛虫感慨万分,伍尔芙望着墙上的斑点心绪悠游。在现代人看来,这恐怕是蹉跎岁月,挥霍年华吧!

④对细节的敏感,归根于心灵的平静。身体可以奔跑,而心灵却需要安顿。在娱乐界蓊蓊郁郁之时,人心轻浮躁动,偏爱那些纯粹的逗乐,倾向于歇斯底里的嬉笑怒骂,关注那些博人眼球的人间喜剧。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有平静的内心,实属不易。

⑤然而,真的很难吗?陶渊明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外界是否喧嚣,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你就能发觉细节之美。

⑥追求细节之美,并不单单依靠个人的内心调整,也需要社会的努力。社会应放缓脚步,重建精神文明。“小康”并不只是生活的富裕,也是生活的充实。慢一点,再慢一点,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命和谐。当你在前进的路上跌倒了,你无须咬牙爬起,生怕被赶超;不如慢慢地站起来,看看你周围的世界。路边的野花向你微笑,蝴蝶挥舞翅膀在空中曼舞,抖落的露水在阳光下散发光芒,几层黄叶落下拥抱泥土,几只大雁缓缓飞过。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⑦木心先生曾有一首词:“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读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感念。其实,海棠花未眠,它一直盛放在人们心中。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未作答
19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李白《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未作答
20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未作答
21
[简答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

生(齐):啊?

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合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

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的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

未作答
2、

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15题)
简答题(每题17.5分,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