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三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1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D.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学习《鸿门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
“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七言律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
陆游《游山西村》
B.
李商隐《无题》
C.
崔颢《黄鹤楼》
D.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C.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B.
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C.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D.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过于倚重学案,以为“一本在手,包打天下”。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是名校)组织教师所编写的学案,基本上无视教材特点、文本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用心的经营和思考,其实质是变着法子对教参进行抄袭。这样的学案,不过是给每个学生另外配发的教参,非但起不到真正导学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
过于倚重学案,就会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大大弱化。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教材的经典名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但常常因为受制于课堂形式的条条框框和教学评价的僵化标准,生怕说得太多,被人冠以“满堂灌”的名头而无法自由畅快地表达。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学生受限于阅读视野和经验,只能停留在浅阅读层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无从获得真知灼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
B.
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
C.
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D.
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且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设计应深入浅出
[B]文言文教学仍然要重视“诵读”练习,只教方法而缺少读的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本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的特点的。诵读指导,应让学生懂得读,也让学生读得懂
[C]课堂讨论,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参与外,更要设计出好话题,且各个小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揣摩语言是披情入理的切入口。推敲本文“动人之情”的力量来源,除了充分运用“赋”的四字骈句、比喻、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外,主要是缜密的思维、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让晋武帝读罢,理屈词穷。说理与抒情缺一不可。
[D]将语言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实词的用法,又体会了文章思路,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缜密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又能借鉴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的教学反思,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分析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B.
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
C.
深刻理解了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预设的重要性和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
D.
抓住文本特点,双向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生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有哪些依据?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
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
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
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第一步: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焦母回绝焦仲卿、刘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立誓、刘兰芝和焦仲卿诀别的情景;
(2)喜欢画画的同学为“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画一幅画像,为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画一幅插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伤感爱情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在听媒体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结束本节课。
下列对这个教学过程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展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字。
师:你怎样理解“孝”?
(学生自由讨论)
师:孔子日:“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这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这个字是——
生:“忠”字。
师:成为孝子忠臣可谓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但“忠”和“孝”之间似乎天生有矛盾——
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李密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在“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又如何陈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陈情表》。
以下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片导入,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
连续设疑,引发思考,逐步揭示课文主题
C.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合作探究学习
D.
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李白的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都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皤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可以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达到目标了。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
C.
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
D.
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要求,准备在高二开设专题阅读课程。下列作品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是(  )。
A.
张承志《黑骏马》
B.
古华《芙蓉镇》
C.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
D.
孙犁《白洋淀纪事》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
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
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
D.
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
收藏
纠错
16
[简答题]

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问题。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未作答
17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磋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季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圈。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教学设计: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未作答
18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未作答
19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呜,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里。

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

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未作答
20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呜,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里。

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

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未作答
21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

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寅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15题)
简答题(每题17.5分,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