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五
试卷总分: 100及格分数: 70试卷总题: 21答题时间: 120分钟
1
[单选题]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文言文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列语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
行拂乱其所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
一箪食,一豆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然而不胜者日出江花红胜火
D.
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收藏
纠错
2
[单选题]
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A.
《劝学》
B.
《陈情表》
C.
《过秦论》
D.
《师说》
收藏
纠错
3
[单选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C.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收藏
纠错
4
[单选题]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课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君”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生:“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
师: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正是这位大文豪、思想家、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
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
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收藏
纠错
5
[单选题]
学习完《过秦论》,教师补充了一段最新的考古资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
师:在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洞庭郡守礼在给属县下达的公文中说了以下一段话。(用课件向学生呈现资料)
师:“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者,辄劾移县,(县)亟以律令具论。”此文颁布于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也就是统一后的次年。公文中强调要尽量使用犯罪之人来承担徭役,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使用老百姓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多加征发,要立即以法律论处。这似乎与我们对秦代滥用民力的印象并不吻合。其实行政风格是始于中央再传到地方的,如二十八年的琅琊石刻中,秦始皇就说,国家要“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从里耶简的史实资料中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暴政的秦。为什么后人都诟病秦朝,你们怎么看?大家可以课下交流探讨。
以下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教师能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
B.
教师能结合史实资料拓展语文课程,实现了课程的综合
C.
与课文内容相悖,阻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
激活了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权威,积极探索
收藏
纠错
6
[单选题]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教师始终需要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不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通过展开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学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教学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
B.
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C.
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D.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
收藏
纠错
7
[单选题]
教学《登高》时,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下列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收藏
纠错
8
[单选题]
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是(  )。
A.
《劝学》
B.
《陈情表》
C.
《过秦论》
D.
《师说》
收藏
纠错
9
[单选题]
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下列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B.
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
C.
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
D.
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
收藏
纠错
10
[单选题]
阅读《荷花淀》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语文课该怎么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以前都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却没掌握多少知识,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是“导”。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和贯彻“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对人性关怀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
B.
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C.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D.
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收藏
纠错
11
[单选题]
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
学生会迸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主动自告奋勇,当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是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
对上述观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
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收藏
纠错
12
[单选题]
教学“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师围绕“英雄悲剧”主题向学生推荐中外戏剧,下列作品均适合的是()。
A.
《美狄亚》与《雷雨》
B.
《瓦尔登湖》与《西厢记》
C.
《俄狄浦斯王》与《红楼梦》
D.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赵氏孤儿》
收藏
纠错
13
[单选题]
学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
B.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龚翔麟《菩萨蛮》)
C.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D.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
收藏
纠错
14
[单选题]
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C.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
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
收藏
纠错
15
[单选题]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B.
孙犁《芦花荡》
C.
鲁迅《社戏》
D.
海明威《老人与海》
收藏
纠错
16
[简答题]

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问题。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未作答
17
[简答题]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

未作答
2、

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

未作答
18
[简答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未作答
19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未作答
20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未作答
21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收藏
纠错
问题:
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未作答
答题卡
重做
单选题(每题3分,15题)
简答题(每题17.5分,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