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B放在物体A上,A、B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6所示。两物体恰能沿固定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则( )。
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K-→π+π0其中K-介子和π-介子带负的基本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一个K一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1T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K-与Rπ-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与π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
图中三条实线a、b、c表示三个等势面。一个带电粒子射入电场后只在电场力作用下沿虚线所示途径由M点运动到N点,由图可以看出( )。
氮氖激光器发出波长为632.8 nm的激光,垂直入射到一平面透射光栅上,测得第一级明条纹出现在0=300的方向上,则该光栅的光栅常数d的大小为( )。
关于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图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图3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1.25s时的波形图,图3乙是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已知c位置的质点比a位置的质点晚0.5s起振。则该质点可能位于( )。
Ox坐标轴上有A、B两点,如图5甲所示。将点电荷Q置于轴上的某点,先后分别将试探电荷+q。放于A点,-qb放于B点,测得试探电荷受力大小与所带电量的关系分别如图5乙中直线a、b所示,方向均与x轴的正方向相同。关于点电荷Q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
(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
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学生甲:可以折、敲打。
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
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
(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
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
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
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讲授“功的表达式”的教学片段。 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恩,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这很简单,位移有方向性,就有了正功和负功之分。现在我们来看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生:根据功的定义,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师:问题二: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α角呢?同学们要注意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可以分解。
生:把力分解成和位移方向相同的一个分量,就可以用定义求了,做的功是W=Fscosα。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的表达式W=Fscosα就是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针对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功的表达式。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库仑定律”的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已学过静电场的知识点。
在上述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特殊的实验方法?请列举至少两个用到这种方法的其他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跟距离、电荷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
指出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存在的问题。
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针对该同学电路图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
案例: 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片段。
评述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指出丙、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