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南方某山区高速公路K10+000~K24+080段的施工。工期为当年3月初至10月底,其中K12+800~K13+200段紧邻一山区河流,该地区4、5、6月为多雨季节。土方挖运主要采用自备挖掘机施工,有50000m3弃土需运至指定弃土场,平均运距为3km。合同中约定,只有钢材、水泥可调价,并采用调值公式法调整价格。钢材在投标函投标总报价中占30%,水泥占15%。6月份钢材价格较基准日期上涨30%,当月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金额为463万元。该项目主要工作信息摘录见表1。
施工单位编制的时标网络计划如图1所示。
施工中,由于业主原因,导致G停工20d。
某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路线全长12km,包含土方填筑1342549m3,沿线地表为高、低液限黏土及低液限黏土夹粉细砂层。根据总体施工计划,有效利用施工期为300d。某施工企业承担了该项工程,其企业设备管理统计,机械利用率为90%,其拥有的部分碾压设备及其生产率见下表: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某一级公路工程,起讫桩号K6+000~K16+000,其中K12+420~K12+540为一座钻孔灌注桩箱型梁桥。路线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拟建公路旁边修建了生产区、承包人驻地及汽车临时便道等,K7+000~K15+000段的汽车临时便道共9.3km,K6+000~K7+000及K15+000~K16+000段的汽车临时便道紧靠拟建公路并与拟建公路平行。桥梁东西两端路基土方可调配,桩号K14+300附近有一免费弃土坑。
在K7+000~K15+000挖填土石方调配完毕后,针对K6+000~K7+000(填方路段)和K15+000~K16+000(挖方路段),有如下两种路基土方调配方案: 方案一:K15+000~K16+000挖土方作为远运利用方调配至K6+000~K7+000填筑; 方案二:K6+000~K7+000填筑土方从桩号K6+500附近新设借土场借土填筑。 针对以上两种方案,各分项综合单价见表2。
注:当汽车运输超过第1km,其运距尾数不足0.5km的半数时不计,等于或超过0.5km的半数时按增运0.5km计算。 大桥钻孔灌注桩共20根,桩长均相同,某桥墩桩基立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护筒高于原地面0.3m。现场一台钻机连续24h不间断钻孔,每根桩钻孔完成后立即清孔、安放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钻孔速度为2m/h,清孔、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及其他辅助工作综合施工速度为3m/h。为保证灌注桩质量,每根灌注桩比设计桩长多浇筑1m,并凿除桩头。 该工程合同总价:6.982亿元;工期:3年;施工合同中约定,人工单价100元/工日,人工窝工补偿费80元/工日,除税金外企业管理费、利润等综合费率为20%(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数)。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根据《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了如下安排: (1)第一年计划完成施工产值2.1亿元,为保证安全生产,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了3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依据风险评估结论,对风险等级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执行。
事件2:灌注桩钻孔过程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勘察地质情况不同,停工12d,导致人工每天窝工8工日,机械窝工费1000元/d,停工期间施工单位配合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探用工10工日;后经设计变更每根灌注桩增长15m(原工期计划中,钻孔灌注桩施工为非关键工序,总时差8d)。 事件3:施工单位加强质量管理,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钻孔灌注桩设置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包括:桩位、孔径、孔深、混凝土强度和沉淀厚度。 事件4:钻孔灌注桩施工中,为保证隐蔽工程施工质量,各工序施工班组在上下班交接前均对当天完成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及时纠正,每道工序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用无破损法进行了检测,监理工程师对部分桩质量有怀疑,要求施工单位再采取A方法对桩进行检测。
分别计算路基土方调配方案一和方案二综合单价,根据施工经济性选择出合理方案。(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根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计算图7桥墩桩基单根桩最终计量支付长度(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事件1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针对事件2,计算工期延长的天数。除税金外可索赔窝工费和用工费各多少元?(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针对事件3,补充钻孔灌注桩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
针对事件4,写出A方法的名称。事件4中的一些工作反映了隐蔽工程“三检制”的哪一检工作?还缺少哪两检工作?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一分离式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山岭隧道工程,其起讫桩号为K19+720~K20+200,全长480m。隧道左右洞相距36m,地质情况相同,其中K19+720~K19+775段和K20+165~K20+200段穿越强风化泥质灰岩段,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为Ⅴ级围岩段;K19+775~K19+875和K20+035~K20+035段穿越中风化泥质灰岩段,岩质中硬,岩体较破碎一破碎,为Ⅳ级围岩段;K19+875~K20+035段穿越微风化泥质灰岩段,岩质中硬,岩体较破碎,为Ⅲ级围岩段。该隧道设计支护结构为复合式衬砌(即初期支护+混凝土二次衬砌),隧道设钢支撑和仰拱。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开工前,施工单位对该隧道的Ⅳ级和Ⅴ级围岩的连续长度及合计长度进行了统计,并由(A)负责对该隧道进行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出具了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估依据、工程概况、(B)、(C)、评估内容、评估结论及对策等。
事件二:施工单位采用钻爆法开挖,Ⅳ级围岩段,爆破设计周边眼为60个,爆破后,某开挖面残留有痕迹的炮眼数为45个。
事件三:施工单位在Ⅳ级围岩段初期支护施工作业时,采用了钢拱架型式的钢支撑。
事件四:施工单位在进行仰拱及防水板施工作业时,采取了如下做法:
①IV级围岩的仰拱距掌子面的距离为55±4m,V级围岩的仰拱距掌子面的距离为45±4m;
②仰拱施工采用左右半幅分次浇筑方式;
⑤防水板搭接宽度为80±10mm。
结合事件一和背景,写出隧道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理由。
事件一中A、B、C各代表什么?
针对事件二和背景,计算周边炮眼痕迹保存率,并判断该值是否满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的要求。
事件三中,按材料的组成还可以采取哪种型式钢支撑?
逐条判断事件四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西部高速公路M合同段的施工任务。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对施工图进行了初审、内部会审。在此基础上,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对施工图进行了综合会审。
路线K51+350~K51+680为路堑段,地表上部覆盖薄层第四系残积木,其下为风化较严重的砂岩。边坡最大高度45.3m,分五级,每级设置4m宽的平台。边坡支护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下面四级边坡每级设置三排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网格梁,网格梁锚索间距为4m。
施工单位拟定的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工作平台搭设→钻孔→清孔→制作锚索→安装锚索→A→网格梁施工→张拉和锁定→B。
为验证锚索锚固力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指导施工,施工单位进行了锚固性能基本试验。张拉分预张拉和超张拉两阶段进行,并采用“双控法”控制。锚索固定后,余露锚索采用电弧切割,并留5~10cm外露锚索。现场监理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边坡支护施工完成后,质量检测机构对边坡支护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估。其中实测项目经加权计算得93分,因网格梁外观缺陷扣1分,因项目工程施工原始记录部分不详扣2分。
写出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
指出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中A、B代表的工序名称。
写出“双控法”的含义。
改正锚索锁定后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
计算边坡支护分项工程评分值,并评定其质量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