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通风巷道,在某一点分开,又在另一点汇合,其中间没有交叉巷道,这种巷道结构叫并联通风网络。关于并联通风网络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某低瓦斯矿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其中副斜井为主要进风巷,主斜井为辅助进风巷,边界立井回风。若主斜井发生皮带着火事故且火势较大,下列风流控制措施中,正确的是( )。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措施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大类。下列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措施中,属于局部性措施的是( )。
《煤矿安全规程》对煤矿各类井巷的风流速度作了限定。下列工作地点中,允许最低风速为0.15 m/s的是( )。
某煤矿施工探放水钻孔的巷道高为3 m,宽为2.5 m,标高为-600 m,经测定,水头标高为-300 m,煤的抗拉强度k。为0.16 MPa,若安全系数A取4,根据公式
[式中:a超前距(或帮距),1-巷道的跨度,m-水头压力,MPa]计算,则该巷道探放水钻孔的超前距为( )m。(重力加速度g按10 m/s2取值)
某煤层巷道通过超前物探,在前方待掘区域,发现一倾角Q=30。的导水断层,断层下盘发育一富水性较强的灰岩含水层,如下图所示。考虑断层水在顺煤层方向的压力时,防隔水煤柱1为25 m。该断层安全防隔水岩柱宽度为15m。根据以上条件,最终确定防隔水煤柱L至少应该为( )
某煤矿瓦斯涌出量较大,自然发火严重,矿井通风总阻力h为2880 Pa、矿井总风量Q为7200m3/min。进回风井口标高均为+50m,开采水平标高为-350m。2017年3月该矿进行改扩建,通风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该矿决定进行全面的通风系统优化改造。通风科编制了通风阻力测定方案,制定了相关安全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矿井通风阻力测定。鉴于矿井通风系统线路长、坡度大、直角拐弯多、巷道内局部堆积物较多、有矿车滞留现象、盘区内设置有较多调节风窗,决定采用气压计法测定矿井通风阻力,迎面法进行测风。测量仪器有干湿球温度计、精密气压计、机械式叶轮风表(高、中、低速)和巷道尺寸测量工具等。其中,风表启动初速度设定为0,校正系数为1.2。经测定,矿井进风井空气密度为1.25 kg/m3,回风井空气密度为1.20 kg/m3。;石门测风站巷道净断面为10m2,风表的表风速为5 m/s;二盘区下部的3211回采工作面的风量为1200 m 3/min,分三段测定了该回采工作面的通风阻力,其中进风巷通风阻力为44 Pa,作业面通风阻力为60 Pa,回风巷通风阻力为40 Pa。
根据通风阻力测定结果,通风科等部门掌握了矿井风量和通风阻力分布情况,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针对部分高阻力巷道采取了降阻优化措施。
计算该煤矿自然风压、石门测风站风量及矿井总风阻。
计算3211回采工作面(包括进风巷、作业面、回风巷)的通风阻力、风阻和等积孔(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列出降低该煤矿局部通风阻力的技术措施。
列出煤矿发生火灾时通常可采取的风流控制措施。
某井工煤矿采用平硐一斜井开拓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其中主、副井为平硐,回风井为斜井;矿井有一个可采煤层:经鉴定,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开采煤层自燃倾向性类别为容易自燃。
矿井开采原煤由主平硐运至地面后经皮带走廊送入选煤厂,洗选后的精煤送入5000 t储煤仓。井下的矸石由矿车从平硐运出后,用矸石山绞车提升运至翻矸架排放。矿井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采用综采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通风方式为“U" 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综掘工艺,锚杆支护,局部通风机通风;采掘工作面均安装有防尘管路、洒水降尘装置和隔爆水棚。
该煤矿配备了经安全培训合格的矿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通防副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设置有安全科等安全管理机构,建有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编制有完整的事故应急预案。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到位,生产状况良好,井下未发生伤亡事故。但2017年10月8日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该矿员工甲在骑车上班途中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造成重伤骨折。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列出皮带走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判断员工甲是否应被认定为工伤,并列出应视同工伤的情形。
列出矿井煤尘爆炸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
列出矿长的安全管理职责。
某开采单一煤层的冲击地压矿井,各类证照齐全。该矿明确了各级负责人的冲击地压防治职责,编制了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制定了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该矿2211采煤工作面为孤岛工作面,开采深度448~460 m,倾斜长度180 m,走向长度1000 m,与两侧采空区之间设计留有30 m宽的煤柱,煤层伪顶为0.2~3 m的炭质页岩,直接顶为5.2~14.9 m的灰色粉砂岩,基本顶为19.3~70.4 m的中粗砂岩,局部发育有断层
该工作面回风巷在掘进至657 m接近前方断层时,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导致该工作面回风巷590~630 m处底鼓、冒顶严重。当班出勤的15名員工中,6人被困掘进工作面附近,其余9人撒离至安全地点。事故发生后,煤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护队下井救援。经过24 h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全部脱险,除放炮员左腿胫骨骨折外,其他人员均未受伤。为吸取本次事故教训,该矿以《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为依据,重新编制了防冲设计,加强了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工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完善了防冲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指出煤矿主要负责人、总工程师和其他负责人在防治煤矿冲击地压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列出此次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客观影响因素。
列出冲击地压矿井的冲击危险性监测方法。
分别列出适合于该矿的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
列出2211工作面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