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小李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小李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柜子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柜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眼神闪躲的小李,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小李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这时站在外面的校长走了进来,说:“小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都会有一时糊涂的时候,快回教室好好看书,争取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有不会的问题积极问老师,老师会教你的。”事后,小李听取了校长的意见,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
奇奇非常贪玩,经常完不成作业。一次,奇奇又没做数学作业,数学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数学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奇奇还没有补完作业,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了防止奇奇自己偷偷逃走,临走时数学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数学老师就把奇奇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奇奇一个人在教室里很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奇奇急得大哭起来,天很晚了,奇奇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数学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奇奇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
试分析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
材料: 乡间读书过个年 一近年关,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着城里游子的心境。一时间周围总像有声音在急不可待地催促我踏上归家的行程,收拾好行李,常常丢三落四地忘却家人嘱咐携带的东西,却总忘不了整理好几册自己要读的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 在祥和氤氲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着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漂浮在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在乡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节中凸显出来,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 走进异地城里读书已经多年。读出那份困惑与浮躁却是始料未及的。今天读书人的心灵早已失却了往昔的宁静与纯粹。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喧闹不堪,一切让人目不暇接,但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贫血。 物欲横行代替了文雅从容的涵咏,膨胀的功利之心侵吞了悠游的读书之乐。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读书人忙碌于排行榜、传媒、畅销书和不着边际的研讨会,这种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身在香港繁华之地的董桥先生刻闲章一枚说:“我是个村郎。只适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 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一些日子远去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才能真的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
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根据题意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