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结构厂房构件现场连接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对降水深度要求为16m、土的渗透性又较差的基坑施工,采用( )降水方式较经济。
工作特点为“直上直下,自重切土”的挖掘机是( )。
单层排架结构工业厂房中,属非承重构件的是( )。
某矿井井下轨道运输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总长度2500m,距离煤层底板的垂直距离约25m。地质资料显示该运输大巷围岩稳定性中等,工作面无瓦斯,局部有淋水,在约1200m附近会穿越一断层,断层含水。巷道掘进断面18.5m²,采用锚喷支护,穿越断层段采用锚喷网+u型钢复合支护。 施工单位编制了该轨道运输大巷的施工组织设计,采用钻眼爆破法施工,多台气腿式凿岩机打眼,光面爆破,耙斗式装岩机出渣,矿车+电机车运输。工作面炮眼装药结构如图1所示。
给出图1中图注1~5的名称,并说明该装药结构的形式。
对于掏槽眼,炮眼装药后应如何封堵?
针对断层破碎带,施工单位应做好哪些安全技术措施?
该巷道施工中,可采取哪些防尘措施?
某施工单位承担一新建矿井井下轨道大巷的施工,巷道支护为锚喷支护,设计锚杆间排距1000mm,每断面11根锚杆;每根锚杆采用一个快速树脂锚固剂和一个中速树脂锚固剂药卷锚固;混凝土喷层为C20混凝土,厚度100mm。在施工中间验收时,有关巷道锚喷支护验收记录内容如下: (1)巷道长度200m。 (2)树脂药卷检查:材料进场验收单1张,抽查药卷3个,合格。 (3)锚杆检查:①进场验收单1张,抽查锚杆3根,合格;②拉拔力检查:有巷道施工所有班组检查记录,验收时采用平均分布抽检,每50m抽样1根共抽查3根,最小值大于设计值90%;③与拉拔实验同时检查了间排距,抽查3根,偏差小于100mm;④锚杆孔深、方向、外露长度检验数据均符合要求。 (4)喷射混凝土检查:水泥、石子、砂子、添加剂均有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抽检报告,喷层厚度检验3个点偏差小于90%;预留混凝土试块3组,试验强度值均大于设计的90%。
锚杆、树脂药卷、水泥等材料进场检验单是否符合规定?说明理由。
锚杆、喷射混凝土检查方法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检查?
根据提供的验收记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检验中遗漏了哪些项目?
哪些检查内容是质量的主要控制点?
某施工单位承担一煤矿主立井井筒工程,井筒净直径5.5m,深度650m,井口标高为±0.000m,第四系冲积层厚度260m,采用冻结法施工,冻结深度为280m。冲积层段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井壁,内壁厚度450mm,外壁厚度500mm,冲积层地下静水位标高-50m。基岩段采用素混凝土单层井壁,厚度500mm。井筒各含水层均为非承压水。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井筒施工到520m时,发现上部淋水增大,井帮出水量也增加,连续有5段混凝土井壁蜂窝麻面较为严重,最后在施工到560m脱模时发生垮塌事故,造成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重伤人员在第29天也不幸死亡。事故调查发现,最后5段混凝土强度虽然预留试块合格,但是现场实体检测不合格。 事件2:井筒施工完毕,施工单位根据井筒漏水情况,决定分别在标高-220m处的A点和-560m处的8点进行壁间和壁后注浆。 事件3:注浆结束,进行井筒验收时发现,-180m处有一出水点,出水量为0.2m³/h,冻结段总漏水量约0.35m³/h,基岩段总漏水量为5.85m³/h。
写出事件1中的安全事故的等级和调查权限。
分析事件1中混凝土实体强度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
写出事件2中A点和B点的钻孔深度与注浆压力范围。
分析并判断事件3中井筒漏水量分项是否合格。
某施工单位承担一低瓦斯矿井井底车场巷道与硐室的施工任务,其中中央排水泵房硐室包含两条独立的水仓,长度分别为65m和85m,水仓掘进断面积5.6m²,掘进宽度2.4m,掘进高度2.6m,围岩为稳定性较好的砂岩,采用锚喷支护。 施工单位项目部编制了水仓的施工技术措施,采用钻眼爆破施工方法,炮眼深度1.8m,实施光面爆破,炮眼布置如图1所示。该施工技术措施报审时未能通过,要求进行整改。项目部经研究后,对炮眼布置图进行了修改,在维持炮眼深度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炮眼的布置,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水仓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组织两条水仓交替施工,以加快施工速度。为解决井底车场施工期间工作面多、通风困难问题,鉴于两条水仓采用交替施工方案,工作面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两条水仓工作面进行串联通风的方案。
图1炮眼布置图采用的是哪种掏槽方式?该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图1炮眼布置图中存在哪些问题?说明理由。
水仓掘进工作面的氧气浓度应控制为多少?
水仓施工采用串联通风方案是否正确?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