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00名同学不同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的统计,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下列为某校的学生成绩,如使用Excel进行统计,与其他学校比较某科目平均分、方差及高分段人数。下列选项中,不需要的公式是( )。
材料: 初一(3)班班主任叶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发现班上有不少小团体,小团体之间很少互动,还存在矛盾。为此,叶老师在调整座位时有意识地将小团体分散、分区域组织学习小组,使学生有更多沟通的机会。 此后,叶老师在班会上宣布: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说优点,拿奖品”活动,要求同学们说出对方的优点,而且要有依据,活动前,叶老师购买了一批中学生普遍喜欢的奖品,活动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别人的优点,有的说若曦不仅自己学习好,还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说子恒虽然学习不太好,但他篮球打得很好,为本班在全校篮球赛中取得好成绩,子恒还很热心地为全班同学服务……在称赞同学,欣赏自己的氛围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奖品,并获得了一本由叶老师亲手制作的“优点册”。一年后,任课教 师都感觉到意外,班级的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的优势、特长得到了发挥,班里的同学也更加团结了。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叶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 铭成行为散漫,经常在课上画动物,然后在旁边写上同学的名字。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一天,铭成画了一头鹿,在鹿脖子上写上了姜浩的名字。姜浩生气地向班主任刘老师反映情况。刘老师找来铭成,严肃地批评道:“你把姜浩的名字写在动物身上,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刘老师又说:“你的画不错,将来想报考艺术吗?”“是的。”“好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以后你就主办我们板报,好不好?”铭成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一定能把板报办好。”此后,每周五下午,铭成准时带着同学们去办板报。 一个月后,刘老师又找来铭成,说:“这一段时间,板报上的画都很漂亮,可是,内容太简单,问题出在哪里呢?”铭成说:“是我读书太少了,素材不够丰富。以后,我要读更多书,把板报办得有深度一些。”刘老师说:“这一段时间我跟你爸妈交流过几次,他们也希望你能够报考艺术,还会带你选购更多好书,争取将来做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之后,铭成上课更加认真了,积极参加读书交流活动,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默默地付出。同学们都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请结合材料,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 伦理是有关生活价值与行为正邪的探讨。传统的社会伦理一向是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进一步地系统反省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未来,还得有必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为什么我们过去几乎不重视甚至很少考虑人机关系伦理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对伦理提出的挑战是一个最近才出现的事物,更深入细致的解答则需要结合人物关系的讨论。在现代伦理学中,将物纳入考虑范围一般有以下几个理由:这些物具有感受性,特别是能感受到痛苦;这些物有生命;这些物构成了人生活在其中的生态整体的一部分;最后可能还有感受问题——自然万物常常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感,乃至唤起人们的一种宏大感、深邃感、庄严感乃至敬畏感。 但以上理由似乎对人造机器和机器人都不适用,它们是硅基原料或者加上金属,不具有我们人与动物共有的肉体感受性;它们看来也不具有会自己生长、变化和繁殖的生命,也不构成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它们本来是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只是人利用自然原料造出来的物体;它们也不会自然地给我们带来美感,或者说,优美与否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赋予它们的,看来也唤不起一种宏大感和敬畏感。所以,此前人们对机器的态度是比不上自然物的,人们根据需要随意地对待它们,没有多少人会想要像善待动物一样善待机器,保养它们也只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和更长久地为我们服务。 但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认真地考虑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呢? 这一变化大概发生在机器开始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时候,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能力,即控物的能力、工具理性的能力,这也是人赖以战胜其他动物的能力。机器开始拥有了智能,拥有了工具的理性——而这工具理性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最为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理性。机器在这些方面开始有些像人了。 既然有了一部分人的能力,它们是否也将会发展到拥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乃至自我意识?如果未来的发展的确是这样,甚至在它们只具有人的一部分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就应该开始考虑我们与它们的伦理关系问题? 当然,促使人关心这一问题的一个最大潜在动因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发展到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 我们得感谢文学艺术家,是他们的作品,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提出各种可能的人机伦理问题。最早使用“机器人”概念的捷克作家恰佩克在1921年的作品《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就很超前地提出了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则在小说《转圈》中最早提出了给机器人设定的三个伦理规则:1.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2.服从人的指令;3.自我保存。这是有序的三规则,即越是前面的规则越是优先,后面的规则不得违反前面的规则。显然,要实行这些规则会有机器人判断的负担: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谁?在不同的人发出不同指令时,究竟服从谁的命令?阿西莫夫在作品中描述了这些矛盾和困境,不仅认真地思考人机关系,还试图明确地提出调节的伦理规则。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起点,后来的人们对这三个伦理规则有不少修改和补充,但都倾向于做加法,增多或提高要求。就连阿西莫夫自己,也加上了一条更优先的零原则:“不得伤害人类整体。”但做加法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打开了误判或冒名和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 (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
以往很少考虑到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为什么现在需要认真地考虑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钢琴教师鲍里斯·戈尔德夫斯基经常使用的《勃拉姆斯随想曲》曲谱有一处印刷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一直到一个水平较差的学生按照谱子演奏时才被发现。 2007年,俄罗斯国家电视频道播放“北极之旅”的新闻节目。节目中,俄罗斯潜水艇进入北冰洋宣布主权,还配了现场画面进行报道。该画面被许多电视台转播到了世界各地,谁都没感觉有问题,芬兰一个13 岁男孩觉得电视画面可疑,他发现该画面居然是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剪辑下来的。 2008年4月,一个来自密歇根州的小学五年级男生在史密森学会的航天展上发现了27年来一直没被发现的错误,纠正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的预测。 上述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②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根据题意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