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 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 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 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 材料2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 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 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 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 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 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 史性伟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 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 破相统一,才能做到纲举目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3日)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重点突破”。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我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摘自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4年1月31日)
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 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怎样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将中华 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 国精神。赛场上,大家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 祖国”等誓言掷地有声,展现了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展现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必 胜信念,展现了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宝贵品质,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 气质。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 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祖国和人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点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1日) 材料2 前几天,南开大学校园,首任校长张伯苓1935年提出的“爱国三问”再次响起。 “你是中国人吗?”“是!” “你爱中国吗?”“爱!” “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 问得深沉,答得坚定,铿锵之声,久久回荡,引发网友共鸣。从风雨如磐走到阳光灿烂,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但历史深处的发问和呐喊,仍能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不关 身份、无需理由,与生俱来、历久弥新。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 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把真挚的爱国情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3 “人民卫士”巴依卡 · 凯力迪别克湿润了眼眶。 一家三代在帕米尔高原守卫祖国边境,30多年间,他在“生命禁区”为巡逻队指向带路,行程 3万多公里,是巡逻队眼中的“活地图”。 “家是塔县,国是中国。”边境线上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他的足迹。“我倒下了还 有我的儿子,儿子倒下了还有儿子的儿子!”爱国情,报国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日)
中国早已今非昔比,“爱国三问”为什么“仍能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如何“把真挚的爱国情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 重要里程碑意义。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同非洲兄弟姐妹们本着真实亲诚理念,携手 前行。我们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肩并肩、手拉手,坚定捍卫彼此正当权益;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大潮 中强筋骨、壮体魄,累累硕果惠及中非亿万百姓;我们在大灾大疫面前同甘苦、共拼搏,书写了一 个个中非友好的感人故事;我们始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 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 运共同体! 摘自 习近平《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24年9月5日) 材料2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公正合 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 张得到非洲领导人广泛认同,形成了中非双方的政治共识,标志着中非对走向现代化的规律认识 不断深化,对掌握自身命运的历史自觉不断增强,对引领“全球南方”加快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 化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推进公正合 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必将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 事业蓬勃发展,为推进世界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为什么要提议确定中非关系新定位?
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为什么“必将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推进世界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