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突出问题 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正是由问题倒逼而 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 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以 一个个具体问题呈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决定》)正是以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深刻阐明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强调“要有 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 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 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针对的就是不同领 域的重大问题和顽瘴痼疾。正是因为抓住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 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 生。这决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前进 道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着 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 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没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改 革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阐明了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一点就是“紧 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 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奔着问题去的,体现了鲜 明的问题导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6日)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经济发展的主 体是人,是千千万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各行各业勤奋工作的劳动者,只有把企业家和 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来,经济增长才有了绵绵不绝的持久动 力。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打破束缚人们开拓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他们发挥聪明 才智、积极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改革开放是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效益的“倍增 器”,一旦把全社会的动力和活力调动起来,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内生动 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强劲的、源源不断的,与增加要素投入的一次性作用不同,今年起作用,明年 乃至更长时期都会起作用。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31日)
为什么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运用矛盾学说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 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
如何理解“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为什么“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 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 力和显著优越性。 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 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摘自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如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 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连日来,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十年来,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泛举办烈士公祭仪式,无数人民群众到烈士纪念设施献 花、缅怀英烈。 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每一次对英烈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如今,每逢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各地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前往烈士纪念设施纪念英烈。人们在致敬英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 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2 《烈士褒扬条例》专门用一章(第六章)五条(从第五十三条到第五十七条)的篇幅规定“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弘扬”,其中第五十三条的内容为: 加强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宣传、弘扬烈士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纪念烈士,学习、宣传烈士事迹和精神。 第五十五条的内容为: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将烈士事迹和精神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烈士事迹和精神教育,定期组织学生瞻仰烈士纪念设施。提倡青 少年入队入团仪式、开学教育、主题团队日活动等在烈士纪念设施举行。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以烈士事迹为题材、弘扬烈士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和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 通过播放或者刊登烈士题材作品、发布公益广告、开设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烈士事迹和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为什么要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
应当怎样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 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 历经70年岁月洗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 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 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现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摘自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