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妥善处理了一起长达15年的房屋买卖纠纷后,办案法官在札记中写道:“在送达的路途 上、在与当事人的促膝长谈中、在庄严的法庭上,无论是调解还是裁判,我们始终坚持实质性化解 矛盾纠纷,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每一个案件。” 对于司法人员而言,“如我在诉”不仅仅是境界情怀,更是责任担当。通过设身处地站在当 事人角度去看问题,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能做到法理情相融,更能推动实现“案结事了”。 “如我在诉”就要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司法连着民生,每个案件都关乎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每办一个案件就会多一个朋友,老百姓感慨他说话总是说 到心窝子里;“双百政法英模”王勇“从公诉席上走下来,站在被害人,甚至是被告人的立场去思 考他们的诉求”,引导老百姓了解法律、了解司法……广大法官、检察官们坚持“如我在诉”,就是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化解每一起矛盾、办好每一 个案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我在诉”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法、理、情相统一。办好每个案件、实质性化解矛盾纠 纷,不能只靠冰冷的法条堆砌,更应兼具温暖良善的安抚。司法人员不仅仅是客观地判定事实、 准确地适用法律,还要将自己情景代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充分表达自身 诉求,于细微处让群众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既解“法结”更解“心结”。在一些案件的办理中, 不妨尝试“败方思维”,于法有据、融情于理,做实做细判前释明、判后答疑、文书说理、信访接待, 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2 不少领导干部感慨,“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这是因为人民群众身 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来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 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当年在福建工作 期间,习近平同志“七下晋江”,总结概括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 容的“晋江经验”。闽东如何实现振兴?习近平同志三次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了解情况, 称赞“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倾听人民群 众的声音,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更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诉求意愿,一厢 情愿地任性蛮干。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灵感,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我 们的工作。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 中。”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瞄着“三明医改”,全国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更多群众看病不再难;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等一项项新鲜探索,不断改进和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加强党的 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 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24日)
结合认识的本质,分析为什么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去看问题”,做到“如我在诉”。
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材料2 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 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 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砥砺奋进,从“路在何方”到“路在脚下”,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走出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写就了富有魅力的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5日) 材料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就在脚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开拓。坚持道不 变、志不改,我们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4日) 材料3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令我们无比自豪:社会主义 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6日)
为什么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人民。 伟大出自平凡。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电焊工孙景南代表就弘扬工匠精神发言。总书记赞 叹:“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下团组”同来自一线的工匠面对面,传递的是总书记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肯定和期望。 关心每一个辛勤付出的劳动者,勉励每一个拼搏奋斗的普通人。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同农民 朋友亲切交谈。在清洁站,总书记赞扬环卫工人:“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 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总书记肯定 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56个民族的 代表手中传递。那一刻,无数人热泪盈眶。 “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 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5日) 材料2 最是奋斗动人心。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升腾着昂扬进取的活力,涌动着踔厉奋发的干劲。 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深情勉励:“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国庆假期,许多人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用拼搏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守护万家灯火。每个人的铿锵足音,交汇成国家和民族凯歌而行的奋进乐章。 推进重大项目 加紧生产建设: 天南地北,城市乡村,崇山峻岭,浩荡沙海,重大工程的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共同造就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 采取扎实举措 确保出行安全: 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国庆假期,出游需求集中释放,文旅市场持续升温,10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8亿人次。相关部门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行动、更贴心的服务,守护千家万户出行安全。 保障民生需求守护万家灯火: 田间地头,用心服务;工厂车间,挥洒汗水;门诊病房,奔波忙碌;城市乡村,履职为民……许多人的坚守,为更多人的国庆假期增添便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6日)
如何理解“伟大出自平凡”?
怎样“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堵点增多、国际贸易疲弱等因素,国 际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悲观论调时有出现,一些人甚至宣称世界已经告别经济全球化的“黄金阶段”。 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多重问题,担忧可以理解,悲观大可不必。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尽 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面对挑战,各国需要共同科 学回答: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出现的曲折?如 何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当前逆风逆水期?在这些问题上拨开迷雾、形成共识,不仅关乎世界经济 复苏前景,也关乎国际格局稳定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着眼于引领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国际社会应携手倡导普惠包容的 经济全球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7日)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何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