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是经过严密逻辑论证和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体系、核心要义、 实践要求,以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凸显科学理论的时代品格,彰显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奋进新征程,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将党员干部武装起来、凝聚起来,就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夯实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日) 材料2 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和社会历史的影响而存在,同时真理又依赖于人类社 会和历史条件而存在,因为人类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出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破除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8日)
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材料2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 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材料1、2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为什么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5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中国75年的历史是党和人民弥足珍 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深刻 历史启迪。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2 75年前,中国大地满是战争的疮痍,“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彼时,中国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不足5%,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文盲率超过80%……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 75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和第二大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制造”极大提升全球福 祉、天宫空间站朝着国际空间合作平台的方向迈进……一个又一个发展成就,见证了中国人民改 写命运的非凡历程。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 广泛、深切、聚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霍华德·弗伦奇说,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经济 腾飞是“对全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经济实力未来将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的发展改变的将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对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 新华网(2024年9月30日)
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中国75年的鲜明主题?
新中国75年中国人民改写命运的非凡历程,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哪些深刻历史启迪?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无论是在基层一线、广袤田畴,还是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无论是在市场大潮中奋力打拼,还是在实验室里创新攻关,每个人都可以在国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和机会,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正是春节的期许,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 国家发展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打开更大空间,而每一个人向着梦想努力奔跑,就会跑出中国 式现代化的加速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9日) 材料2 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摘自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4年5月27日)
如何理解“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国家发展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打开更大空间,而每一个人向着梦想努力奔跑,就会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度”?
当代青年应当如何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 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概括地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 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9日)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