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近年来,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一系列措施形 成合力,扭转了滇池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的态势。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改善滇池水质,尤其需要系统治理的智慧。滇池缺乏稳定补水水源、自我净化能力较弱,治理必须岸上岸下多头并进、上游下游齐抓共管。从线上看,多数入滇河道依靠水质净化厂处理的再生水补给水源,中上游可腾出精力搞生态修复,下游则必须兜住污水处理底线,确保清水入湖。从面上看,主城区要不断畅通排水管网“毛细血管”, 降低汛期雨污合流的溢流污染风险;环湖区域需要持续打通污水处理“神经末梢”,实现流域内 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 “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需要部门、区域的协同推进,也离不开相关产业、配套工作的统筹 协调。滇池北岸的宝丰湿地,芦苇萋萋、飞鸟翩翩,春节假期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星海、海东、王官等数十个沿岸湿地串珠成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市民假期出游的热门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永久基本农田推广生态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建设绿道,设定物理区隔、打造休闲长廊;乡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发展摄影、徒步、非遗展示等业态……滇池沿岸的治理实践表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好结合起来,可以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动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9日)
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为什么要“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摆在全 党同志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 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在毛泽东同志当年给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给出了第二个答案,那就是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认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指出,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即: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根本遵循,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党的自我革命的 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9日) 材料2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政党,在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我看,至少有以下几大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解决好上述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摘自习近平《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求是》杂志(2024年第6期)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为什么要“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要锚定继续完善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摘自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
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殷殷嘱托,声声寄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3日) 材料2 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一个朴素的常识,也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比喻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 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3日)
为什么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理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0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同为世界大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建交75年来,双方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中俄关系不断提质升级,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成为两国关系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共同战略引领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方政治互信持续加深,务 实合作成果显著,世代友好深入人心,为增进两国人民福祉,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俄关系发展,愿同普京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牢牢把握双边关系前进的方向,不断拓展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两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普京表示,四分之三个世纪前,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迅速同新中国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俄中紧密、互利的关系成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当前,俄中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等各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高效协作,共同致力于构建公正的多极世界格局。双方将全面落实普京总统同习近平主席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共识,进一步巩固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欧亚大陆及全球安全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日) 材料2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建交75周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互致贺电,热烈庆祝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交纪念日。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历经风雨,踏平坎坷,愈加成熟稳定、坚韧不拔。 75年弹指一挥,在两国元首引领下,承载厚重历史和战略内涵的新时代中俄关系持续焕发 勃勃生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变乱交织的一面更加突出,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相互叠加。但我们始终坚信,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历久弥坚的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3日)
为什么说“历久弥坚的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中俄两国的正确相处之道,为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指出了怎样的努力方向?